终身成长词典已上线1314/10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453天
01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场公演后,许飞被淘汰了。
随后,她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篇图文并茂的长文。
这篇感言里,全篇没什么浮夸华丽的修饰形容,也没有矫情肉麻的抒情彩虹屁,都只是一些描述自己与姐姐们相处的感受,乍一看天马行空,仔细一看,精准、犀利,还有些奇妙。
这篇让人感受到真情的图文,被转发了8万多次,这也是许飞迄今为止的所有发文里,唯一一条有此热度的。
截取一些被网友们高频夸赞的句子,比如她写张雨绮:
她是一个被上帝宠爱的姑娘,那些爱在深深地保护着她。
她顺从了爱的意志,实现了狂妄自大的美梦。
她写万茜:
不要试图分析她身上的魔力,美的东西,是玄学。
她写姐姐们:
晚霞布满的天空我们席地而坐,姐姐问:“今天星期几?”我:“好想吻你呀”
这些东拉西扯的小短句,三两笔仿佛就把姐姐们的魅力展现出来,随意中还带点小俏皮,读完忍不住再读一遍。
而且在她的字里行间,每个姐姐都是美好、动人的。
即使是在网友间非议很多的黄圣依、刘芸等一些姐姐,在她的眼里,也都有柔和、让人喜爱的部分。
因此也有人不少在在她的文章底下留言:
“说实话,我觉得xxx真的也没网上说的那么讨厌。”
“一直想不通大家怎么会对一个没接触过的人有那么大恶意,我能感受到姐姐的魅力,你绝对我生活中愿意做朋友的人。”
这个留言和许飞最后描写的自己有些不谋而合,她说:
我手里没有菜刀,我唯一的武器,只有音乐。但我确实常常在下楼买盐的时候,忘了把刀放下,所以,看上去像个屠夫。
这句话太打动我了。
她的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她的不合群和“低情商”,可能只是因为不懂得伪装自己罢了。
也让我不禁想到,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却根本不了解具体的缘由。
你看到手里拿着刀,就断言她是个坏人,然而她只不过是下楼买盐忘放刀。
不了解真相就提出粗浅的定论,既是对他人的伤害,更是对自我的蒙蔽。
02
看过一部悬疑推理小说《十九年间谋杀小叙》,它的开篇令人印象深刻。
深夜的宿舍里,大家都在熟睡,主人公柳絮莫名惊醒,黑暗中发现一个舍友行为诡异。
舍友悄无声息地走到每个人的床前,俯下身子,非常近地观察对方熟睡的脸,长时间地深深凝视,无一例外。
很快,她就轻声来到柳絮的床前。
恐惧不安的柳絮肌肉僵硬,紧闭双眼,她能听见舍友的呼吸声,感受到视线。
舍友沉默地看着装睡的柳絮,柳絮不知道她是否发现自己在装睡,也不知道她现在是什么表情,更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样看着每个人。
经过漫长的凝视后,舍友转身离开,她悄悄翻起柜子,开始用酒精擦拭每一个杯子。
剧情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是不是觉得这位舍友的行为有些惊悚,甚至不怀好意?
但是其实你读到后面,就会发现,事实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
事实是,这位诡异的舍友其实是受害者,她知道自己被下毒,正在一点一点地被杀死。
她不停求救,寻找证据,可毫无所获。
没有人相信她,伤害她的人不会就此作罢。
绝望下,她想自救。
她觉得一个人在熟睡时是最无防备的,于是半夜起来审视身边每一个人的脸,希望能找到凶手。
然而事与愿违,最后她依然还是在不甘心中被毒死了。
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往往都不是真相。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对你造成伤害的不是你的无知,而是你的所知与事实不符。”
因为你看到的那一瞬间,只是整个事件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不一样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就会让那一瞬间发生质的变化。
很多事情展现出来的那一面,只是冰山一角。
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又或者我们看到的真实,其实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而已。
03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
“我们基本生活在一个冷漠的时代,却又处于如此庞大的他人信息的包围之中。只要想做,就可以轻易获取这些信息。
可就算这样,我们对别人还是几乎一无所知。”
每个人都会遇到形形色色、或喜或悲的事情,这些经历造就了每个人个性的多面。精读君的终身成长词典词条《1294:虚假自我》也说:人性是个混合体。
即使最亲近的人,也不见得都能了解你我性格中的每一面,也做不到时时刻刻都能理解。
扪心自问,我们连完全了解最熟悉的人都无法做到,更何况那些点头之交,甚至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呢?
《写给大人的睡前故事》里有则故事叫《舆论大师》。
一个富二代殴打餐厅服务员的新闻出现,舆论都在指责这个富二代。
公关公司发现这其中有利可图,发动网友“人肉”出富二代的个人信息,找到富二代的爹说服他出钱,公司出力控制舆论风向,让富二代从中脱身。
公关公司秉承着一个准则:“记住我们的原则,永远只提供信息,而不是观点,要知道,人一定会选择性地去看见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他们调查出服务员有家暴倾向,于是就找几个大V在网上陆陆续续地公布这条信息。
果不其然,舆论风向立马发生改变,大家纷纷认为富二代打得好,就算是教育一顿人渣。
最后富二代洗白,服务员口碑崩坏、被餐厅辞退,人生际遇从此改变。
施害者花钱摆平事情,受害者因为自己的黑历史,而在这一件事上得不到“就事论事”的对待。
这算是一个公正的结果吗?
我们经常会看到网络舆论会针对某个事件出现“一边倒”的风向,等到另一方发了点疑似“证据”的东西时,舆论风向又会立刻发生偏移,几个来回以后,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人们习惯于在这样的事件里以审判者的角度,对自己认为不道德的一方口诛笔伐,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所以就有权利讨伐。
但没有经过合理合法的程序、没有经过充分验证的事实,就草率地发表着不负责任的言论,这还是正义吗?
作者在故事最后写道: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在这个复杂的世界,我们究竟应该站在哪一边。
这个问题,无解。
但是具有辩论自由的我们,请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之前,好好想一想,这些话是否有根据,它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它是否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这个世界有太多干扰项,真真假假、模模糊糊,我们总是看不真切。
很多事情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划分,一个人也没有“好坏”的明确定义,世界更多的是灰色,需要我们多方面考察,综合去判断。
如果想给一件事下定论、判断一个人,那么至少要这么做:
收集信息,关注事实,独立判断。
不要先入为主地揣摩动机,有意识地不被别人的观点引导,尽可能地收集一手信息,用收集到的线索独立作出判断。
只有不带偏见与恶意揣测地去看世界,我们才能更接近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