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上了几个课时。
第一课时:找中心段,析中心句。1、要求学生默读,划出每段的中心句,齐读;2、要求学生在找出的中心句里根据文段内容提炼关键词,概括中心意思,再齐读;3、判断中心段,并分析文章结构,理清第二段的段内逻辑关系。
在说明文的阅读过程中,提炼关键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考点。通过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学会筛选与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连基础较好的学生都不一定能够做好,可见是有训练的必要的。
我教《苏州园林》第二课时:找特点,析方法。1、解词:因地制宜、别出心裁,齐读一二段;2、默读三至九段,圈划出文中体现了这个特点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3、比较阅读《中国石拱桥》,看说明文写作的共通之处(语言准确、特点突出、顺序合理)。
在分析说明方法的环节中,学生对于“摹状貌”不是很理解,要举例并分析,这种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出现得并不多,属描写。
讲到“亭台楼阁轩榭舫廊”的时候可以借助图片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比较有意思,学生也很感兴趣。
比较阅读这个环节非常重要,站在单元的角度,教师必须进行总结与提升。这就是单元整合教学的模式,找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行文思路、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等了解文体特征。
我教《苏州园林》 我教《苏州园林》第三课时:品词句,悟情感。1、默读课文,填句:苏州园林有着_的__ 。2、欣赏视频“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苏州园林”。
填句是比较简单的训练,目的在于让学生将关注点放到景物描写的句子上,以填句为依托来欣赏句子,这个环节我是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进行的,学生基本上能够达成这个目标。但是,课文作为一个画册的“序”,不同于写景的散文,更侧重于介绍也就是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园林的美,我让他们欣赏了视频,要求他们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欣赏园林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这也是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吧。
第四课时:看“大观园试才”,学“题对额”。1、欣赏视频“红楼梦第7集”,看贾宝玉随父亲等人游园题对额的片段;2、学题对额,依据课文内容给“鱼戏莲叶间”写下句。
这个设计本应该让学生读《红楼梦》第17回,但是条件有限,只能集体欣赏视频,我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简单介绍了《红楼梦》这部作品,并计划安排学生在假期阅读,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有“代入感”,假设自己就是贾宝玉,去想象漫步在园林中的感觉,而后带着这样的感觉来学题对额。
“鱼戏莲叶间”就出自课本第四段,由汉乐府《江南》化用而来,我要求学生用课文中出现的事物或是在园林中能够出现的风花雪月人来创写下句,不讲究平仄,尽量押韵,然后将自己的句子写到黑板上来展示。学生很踊跃,洋洋洒洒写了一黑板,很是壮观:风乱琉璃面、草隐阶砌边、苔覆石阶上、藤萦雕镂中、藤依古木前、树立绿湖边、花艳屋檐前、柳弄池沼边、月栖镂窗处、舟泊暮山远、莲绽碧潭边、鸟跳假山沿、叶落凡尘里、月羞薄云后、亭立天水间、风浮沉云隙、蛙窜莲藕边、水流花丛边、霞落清波里……这些句子或是俏皮可爱、或是才情小露。在逐句点评的环节中,孩子们还尝试着推敲了动词:同一个句子,用哪个动词显得生动、哪个显得有诗意、哪个更贴合实际、哪个更能凸显意境。这个创写的训练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仿写练习,但是在课堂上创设了情景、限定了内容,这对于课文内容的学习是一个深化。
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最可贵的是推敲词句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是遣词造句的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渗透的是汉字之美、诗文之美、山水之美,审美的情趣一定要培养,这关乎一个人行走在世间的乐趣。
我教《苏州园林》 我教《苏州园林》第五课时:化用经典,创写现代诗。填句:在深深的江南庭院里,有__的___。要求展开想象,化用经典诗文,写10个句子,并且要写明化用的原句。
在写之前我给了几个示范,强调的是“化用”,可以化用古诗、现代诗中的经典句子。学生先写,然后小组交流,再将组内的好句整合,在全班交流展示。这个要求有点难度,我看到他们翻课本、翻摘抄本、翻朗诵资料,一个个地或咬笔头、或抓耳挠腮,想想自己备课的过程,我也嘲笑他们“诗到用时也很少”。不过,结果倒是挺让人惊喜的,特别是小组交流后,不少学生的思维有了启发,修改后的句子可圈可点。
后来想想,这个填句的形式还可以改,比如说去掉“有”字,句子可以变成“在深深的江南庭院里,紧锁清秋的寂寞梧桐,悠悠”。这样又会更有诗歌的韵味,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我认为学习“化用”这个方法很重要,所谓“化用”,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化”,一是“用”。简而言之就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化用”和比喻、拟人、设问、用典等一样同属于文学修辞手法,它又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常用大修辞。古今文人写诗文都因善于“化用“而使文章更有文采和深刻的内涵。在这个设计中,我认为只让学生化用诗歌中的金句,这个范围太窄了,应该还可以从散文、小说、影视作品……中“化用”经典情节、人物形象。
我教《苏州园林》 我教《苏州园林》 我教《苏州园林》 我教《苏州园林》按照我的想法,这个教学设计还没有结束,我应该带着孩子们游一次寸金公园,然后运用所学来写一篇游记或者是导游词。但是条件限制,难以成行,但是,希望通过这一次“漫长”的学习,能够使《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经典。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课文的目的就是要“立经典”,就像叶老在《苏州园林》中写的那句话:“我觉得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那么,我觉得中学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应该是各类文学作品的“标本”,老师带领学生以“听说读写”为基本方法来学习课文,实际上是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
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很重要,我一直在思考,我如何将自己漫步在拙政园时的感受带给学生,这种感受不是在阅读课文时能够得到的,一定要站在园子里的树下回廊中才可以得到。我和学生说起我那次旅行的经历,看古迹时我会选择早晨和黄昏,因为这两个时间会更接近它们原始的模样,当我走进拙政园,我的脑子马上就冒出了那句话:“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想要把这种感受带给学生,所以我选择了讲故事,我把我拍的照片与学生分享,我和他们说起我在苏州旅行时住在一个叫做“丁香9号”的民宅里,说起这个民宿的来历,说起这间民宿的天台,种了花儿,夜晚可以和老板夫妇一起喝茶聊天,说起自己旅行的见闻。还和学生分享了我读《红楼梦》的感受,说起了这个园子的荣盛兴衰、爱恨情愁……要求学生去读《红楼梦》。
读书和旅行的妙处就在于在别人的故事里跨越时空看到自己,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分享和学习能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一个种子,一颗愿意去阅读、愿意去探寻生命中的美好的种子。
我教《苏州园林》 我教《苏州园林》 我教《苏州园林》2018年1月26号的丁香9号
我教《苏州园林》 我教《苏州园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