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新野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就在离开隆中之际,水镜先生司马徽一语道破天机:“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当然,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采用了上帝视觉的写法,最终,诸葛亮果然北伐无功而返。
那如果,一开始诸葛亮跟随的主公不是刘备而是曹操呢?这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抱歉,历史是没有如果的,而且对于诸葛亮来说,更是不可能,因为在他14岁时,就有了对曹操的心理阴影。
汉献帝兴平元年,诸葛亮在父亲去世后,便打算跟随着自己的叔父诸葛玄前去豫章郡上任。这是诸葛亮第一次离开自己的故乡阳都。因为父亲诸葛珪去世,家中经济来源断绝,兄长诸葛瑾一人很难支撑,所幸的是,叔父诸葛玄接到了袁术任命其豫章郡太守的信,于是诸葛亮带着弟弟,跟随两个姐姐就开始了前去南昌的征程。
据史料记载,其一行几人行进的路线应该是由阳都南下进入东海郡,过郯城,再过彭城、下邳、梁国....,最终到达豫章郡。然就他们经过这些地,不由得让年幼的诸葛亮惊出一身冷汗。
这郯城、彭城、下邳、梁国各地,都是当时各方势力反复争夺的战场。一片荒凉,尸横遍野。诸葛亮对战场的认知第一次被刷新了。待经过彭城时,更是双腿有些发软。毕竟这座城的伤痕太重了:
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泗水为之不流,水面都被尸体给封住了,村庄部落更是随处可见苍蝇乱飞,四处弥漫着尸臭,无人掩埋。曹军过后,累累罪行,屠城之举,更是野蛮之至,年幼的诸葛亮被深深的震撼到了,他深刻的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一个统领者的修养,这是至关重要的,完全关乎着一方生灵的存活。而当得知曹军的最高统领者是曹操时,此时的诸葛亮对于这个奸雄的态度,心中就只能剩下了厌恶与反感了。日后,投奔他,更再是绝无可能。
本文参考资料:
1、南门太守-《诸葛亮:蜀汉舵手的历史真相》
2、《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