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名著《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人的灵魂的唤醒。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获得知识过程的一部分。”人的灵魂教育、精神成长必须有一个“中介”来实现,这个中介就是陶冶。“陶冶是一种生活型式”,“它的目标是全面造就人,铸造人的本质”。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爱的理解是现实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在这个以技术和经济为主的时代,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人们往往将知识的获得作为目的本身,只注重知识的积累,没有认识到“占有知识并不等于陶冶”,因为知识的积累最多只是精神内容的代名词,而陶冶形成人的第二天性,通过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才被真正唤醒,才使人成为他自己。因此,陶冶应成为最主要的教育方式。
雅斯贝尔斯认为,陶冶要达到的终极目的是灵魂的净化。如看戏并不是简单的看戏,而是看戏后的感动,“在看戏中我接触到耸人听闻的事件,在感受到所谓的伟大崇高中获得了极度的精神享受,评价剧中人,喜怒哀乐皆与他们情感共鸣,于是,我逃离了纷扰的现实,而进入澄明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洗掉了人们狭隘、肤浅、虚假和阴暗的实存经验,获得了“真”。又如古代文化中的经典诗作是对人进行精神陶冶的重要力量,一个人如果受了这种古代文化的熏陶,那么,他就拥有一个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充满活力。
雅斯贝尔斯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从汉语文的文化特质出发,注重语文陶冶教育,以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建构。
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课程广度看,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情趣,启迪人生智慧,丰富文化底蕴。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比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语文教育必须重视精神熏陶。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这些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人的发展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内涵。
语言是存在的表达,是思想情感的表达。每一种语言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人的存在状态。当我们阅读一篇篇名作佳构,文本带给我们的不是纯粹的语言符号的堆积,而是充满着意义和思想、热情和灵魂的精神世界。文本中感人泪下的美好情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还有节奏、韵律等等,处处散发着美的光辉。要在陶冶式教学中体会这些美,就不仅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感受心灵、体验生命的过程,以真正实现个体生命的自主性建构,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接触大量语文材料的过程,也是自主建构文化意义的过程。这种接触和建构,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的。而语文的陶冶,就是发挥语文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当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精神滋养,就不能游离于语文之外。因为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了言语内容。(18.12.30《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