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我爱读书
克里斯多福·孟《亲密关系》

克里斯多福·孟《亲密关系》

作者: 无理数Blair | 来源:发表于2020-02-15 13:27 被阅读0次

荐书#亲密关系#

封面图.1.jpg

心理学类的书籍总给我一种写鸡汤的感觉,一般读不下去。由于这学期《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原因(虽然之前也上过心理学类的课程),真的感受到这门学科的救赎性。

《亲密关系》这本书,初次阅读,读了两遍,一遍细读,一遍粗读摘要。作者克里斯多福以自己和妻子二十五年的婚姻为背景,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爱人。

作者他将亲密关系分为绚丽,幻灭,内省,启示四个阶段。亲密关系开始是相互吸引的“月晕现象”,维持关系的真正动机是需求,是“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和证明自己有价值以寻求到归属感。摇滚歌手密特·劳弗唱出来恋爱的真理—-我要你,我需要你,但我却绝不会爱你。因为期望等于愤怒的前身,需求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愤恨,从而进入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

幻灭后容易产生偏差行为,典型表现是️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自我放弃(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看到这段表述我笑了,好像很符合亲密关系俩人吵架的脉络。在这个过程中,期望没有满足的幻灭,会产生情绪,正确对待是沟通中话语表述是事实而不是为了情绪发泄,给自己找到合理化的媒介,将对方陷入罪恶者的境况。于是作者说,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

再到第三阶段的内省,这个阶段是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用爱来面对它们。你会在双方付出中感受到不对等,因此开始自我放逐,即操纵不了,放弃期望。从而产生失败和无力的感觉。你会开始抱怨你们俩一开始就是个错误,从而进入“受害者监牢”,也就是史蒂芬·卡普曼设计的拯救者、迫害者、受害者“戏剧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很难摆脱,要跳出来必须跳脱问题的框架,从而使自己不是问题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承认是“我”创造了这个烂摊子。并且,你对伴侣付出什么,就是对自己付出什么,此处强调一种真心诚意的无私。

当我们面对选择左右为难的时候,要想突破困境,选择真理(最好解决的方式),就要愿意接受两个选择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都不选。真理是安静的,只有平静的心才能听到。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评论别人,仔细记录和观察,你会发现,我们怎么评论别人,就是怎么看待自己。(比如你说人家崇洋媚外,意思是你认为自己不崇洋媚外,这是你自认为的标签,并在评论别人中强化对自己的这种标签)

最后一个阶段是启示,表现为三种方式——-学习到真正重要的事物;神迹显现灵魂感知;让自己有选择的力量,而不听天由命。我们要获得的应该转变的一个重要态度是“允许”,这是灵魂关系的关键,让你不感受到呆坐无所事事。

所以,你永远是你自己的导师,面由心生均是道理。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的心中。

文章大纲.2.jpg 喜剧三角形.3.jpg 学会“允许”.4.jpg

2019年12月26日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克里斯多福·孟《亲密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we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