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最爱是宝钗
这些天都在看《红楼梦》,这还是初中的时候在地摊上淘的,我买的是绣像全本的,后面又买了这个系列的一本《三国演义》,这两本都在初中的时候看过,但是当时实话是看不懂,只是看了个热闹。但这次看《红楼梦》,也是囫囵吞枣式的瞎看。(毕竟大师都要研究一辈子的书,一次看透是不可能的)
我想但凡是提到《红楼梦》大家第一印象都是贾宝玉林黛玉,大家似乎都对他们的爱情感到惋惜,对林妹妹和宝玉都是正面印象,而对于薛宝钗,我想应该有人和我有类似的情况——小学的时候听老师讲《红楼梦》,都觉得林妹妹是个天仙,贾宝玉是“举世皆浊我独清”式的人物,说到王熙凤就是心狠手辣,而谈到薛宝钗,我记得很清楚我们老师说的是她是个封建社会的传统女人,没有灵气,而且城府极深,是个恪守成规的人,没看之前我都是这样觉得的。
可是,《红楼梦》看到现在,我个人反而最爱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而是人间浑然成的宝姐姐。这也跟性格有关的,因为我是个偏实用主义的人。个性要有,物质也要有。
我读出来的薛宝钗并不是我小时候老师说的那样,她也是有个性的,只是和“宝黛”二人的个性不同。这点可以从她和黛玉的诗文中就可看出。书中李纨对她们两个的诗文评价我觉得是最恰当的了——林黛玉的诗文风流别致,薛宝钗的诗文则是含蓄浑厚。简单来说一个是李白,一个是杜甫。我们不能说杜甫的诗太实了李白的诗有个性,有自由人格,李白就比杜甫好!诗仙和诗圣从来就不具有可比性。我认为这都是两个维度的。
仔细想想,薛宝钗如果穿越到了现代,也是能有成就的。且不论她的文学层次,就是她的为人处世也是我们很多人都望尘莫及的。薛宝钗她实际上不仅有文学之才,更有管理处世之能。管理方面书中写王熙凤生病不能管理家时,是探春接手的,探春自然是做的很好,王熙凤都是赞叹不已的,但她同时也指出薛宝钗也是有能力的,只是太会藏了。后面探春刚接手时,是薛宝钗协同管理的。这是有实际证明的。至于为人处世,薛宝钗和林黛玉一样都是“外戚”了,所以林黛玉老是觉得寄人篱下,只是伤心。而薛宝钗却没有,她既不像林黛玉那样徒自感伤,也不同史湘云那样的“傻呵呵”的活着(这里并没有褒贬,实际上个人觉得史湘云也是很可爱的。)而是时刻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不得罪任何人。跟谁都和平相处,但她同时也是有真心待人的,比如湘云、香菱、黛玉。跟王熙凤自然是客客气气的,但始终也和对黛玉她们有差别的。
所以王熙凤对林黛玉是不便惹,本来就个“病西施”,要是刺激下闹大了就不好收场。但对于薛宝钗却是有些忌惮的。我也一直认为你有城府有心机不是坏事,关键是你的心有没有坏!就好比武侠小说中说的——武功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比如《笑傲江湖》中吸星大法任我行和令狐冲都会,但一个入魔,一个快活。我们在生活中自然是不能做坏人的,但也不要做圣人!坏人做不得,圣人做不了!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确实是由心机有城府的。但那是用来保护自己的,这难道有错?当然,她确实有不及黛玉的一面,也就是个性和自由的高度。我想从她们对待宝玉读书这件事上是一目了然的。宝钗是劝学的,黛玉是和宝玉一样都认为没啥好学的。从历史的大层面来看那自然是黛玉和宝玉是我们所推崇的。但是从小的层面来说宝钗也没有错——爱情是要有的,个性是要有的,自由也是要有的,但有吃有穿更是要有的。后面四十回写黛玉和宝玉学八股,这是很多人都不同意的,都觉得大大拉低了红楼梦的水平。我现在也是觉得后四十回没有前面的好,而且给我一个明显感觉是后四十回有点在卖弄才华,就好比《镜花缘》一样。而且后面感觉不仅拉低了“宝黛”二人的境界,薛宝钗的形象也被拉低了,比如对于她那个骄横跋扈无理取闹的嫂子,居然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任凭她闹。试想这是一个连“破落户”都忌惮的人,管理能力,心智都是一流的人怎么会对这个嫂子听之任之呢?
后记
本来不想再写了,前面写到了小学老师讲的薛宝钗形象对我的影响,因为现在我也在教小学,所以我对很多东西都会说完补上一句“我觉得,这只代表老师个人的观点”。而且我也经常李白和杜甫的例子,我常跟他们说“你喜欢李白,她他喜欢杜甫谁错了,都没错,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你就是你,不是别人,那你跟别人不一样那能说你们谁错了吗?那我喜欢苏轼你打我一顿…”之类的话,我想,这样应该没错,至少能更有些自己的想法!
聆雨
2020.03.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