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开始,我就接触到了鲁迅的文章,记得第一篇应该是《少年闰土》,然后便是《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那时做题,记得让我很头疼的一题就是问你学过的哪篇课文选自于鲁迅的哪篇文章。考的都是经典篇目,但却是让我经常痛苦。
这几天看完后,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如果让我重回那个时候,我再也不会搞混《孔乙己》、《药》、《祝福》、《阿长与山海经》等篇目了。
《呐喊》,如果小白看到这个书名,可能还会觉得这是本物理学著作,也可能会觉得这是在写发泄情绪的心理学著作。当然,想到小说至少会觉得它会一种声音等等。我看完之后,沉思许久,打开电脑,竟不知从哪个键敲起。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为的是通过文字来拯救国人麻木的心,更是想通过文字的声音震碎那黑暗如一潭死水的世界。
《呐喊》,老师都会讲这是鲁迅文字尖锐的典型代表,但都感触不深,可能影响力还不如看《觉醒年代》感触深。但我看到《阿Q正传》时,我不由得反思自己,阿Q精神老师给我们讲的是一种精神胜利法,但看完后我想到的是前两天刚看到一部日剧《逃避可耻但有用》,阿Q精神胜利法也是为了逃避现实,现实失败只能在精神上弥补。这点在当时,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比如近代中国的落后,可是当时对先进文明嗤之以鼻的人大有人在,那些人不正是阿Q吗?细细想来,今天很多人不也是有许多的阿Q吗?逃避现实、逃避困难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才有 “躺平”出现。并不是说 “躺平”就不对,可以躺平,我自己因为工作原因,也经常躺平,甚至工作我个人觉得自己也是半躺平状态,但“躺平”不是“躺废”,就像日剧《逃避可耻但有用》中那样,可以暂时逃避,但最终都要直面现实,努力解决。
而《狂人日记》可文章名气很大,看的人很少,看得懂的人则更少,老实说,我只属于看的人,属实是没有太多感触,包括现在敲字时,脑子里只有那几句电视里出现的经典语句,一是我能力不够,二则也是跟我的年龄经历有关,我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而之前大学老师讲到这点时,我是觉得有待商榷的,只认为看不懂只能是能力不够,经历不够,和年龄无关。可随之这一年的工作学习,才真正感受到很多事情真的和年龄阅历有关。
谈到鲁迅文学,我脑子里最先出现的就是两个词——犀利!讽刺!关于讽刺,我想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从《藤野先生》中真切感受,那句“标致极了”我如今也是拿它举例让学生感受讽刺手法,而犀利,可以从以下一段话中真切感受——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也是选自于《呐喊》中的名篇《药》,“血馒头”的故事还是大学老师在讲鲁迅时听到的,我读完此段,感觉背后发凉,可能是“血馒头”太过血腥,更应该是被先生的文字彻底击穿心脏!这一段可谓是最真实的写实!本来那块官地完好,却因贪念而被破坏,可一些最先起贪念的人却逐渐有了主权,把官地变成了坟地,还是有分别的坟地,可悲,也可笑!
读到这,我好像明白了《呐喊》的些许的内涵。鲁迅先生的文字不会发声,可却能阵容发聩冲击每个读者的内心,这样的文字,如在世界之巅按上广播,每个字都能激荡每个人的灵魂,唤醒人们敲碎黑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