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教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
教授的丈夫是一所985学校的老师,有一段时间他在给班里的学生上大课的时候,看到教室最后一排总是坐着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穿着很朴素的男子。
刚开始,老师以为男子是外校的老师或是领导在学校听课。可后来他去打听,同事告诉他说并没有外校老师听课这回事。
然后,在一节课结束之后,老师走到男子旁边坐下,同他聊了起来。
在聊天中,老师得知男子是东北人,是个打工者,家庭条件也不宽裕,家里还有二儿子和老母亲需要照顾。
而老师问他为什么这几天在学校听课,男子的回答却让他大吃一惊。
“我大儿好几次打电话诉苦,说学校课程太难,说他学习很吃力,很压抑,我就坐车赶过来了。”
班上的人听到这里,一时都陷入沉默。如果说我心里没有不舒服,那是不可能的。
这些小事,不要再告诉父母了我并不是想说,你压抑的时候不可以向父母寻求安慰。而是,你已经成年,有独立的思想,能明白“课程太难”这件事并不是非得向父母诉苦。更何况你也知道,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为你解除疑惑。
我记得读高一的时候,有段时间总是听不懂数学,我就跑到家里哭诉,说我数学题目不会做。父母一开始也没说什么,可后来有次我妈心情不好,再加上我在她面前哭哭啼啼的,她就对我吼了一句:“你在这里哭有什么用!你去问老师同学啊!你问我我也不会啊!”
奇怪的是,我被我妈骂了一顿后,便很少再去父母面前诉苦了,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去解决。即使成绩依旧处在中游,但也不断地自己给自己打气。
读了大学后,也渐渐懂得,这世间最重要的感情莫过于父母给你的爱,他们已经为你做到了尽善尽美,那你,也要尽善尽美地回报。
这回报,理应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但是,在你暂时没有物质回报之前,你至少要争取做到另一个。
平日打给父母的电话,说上一句“我很好,你们放心”,能听到他们欣慰的笑声或是一句“孩子长大了”,或许就是最大的宽慰和孝顺。
这些小事,不要再告诉父母了闺蜜跟我一样,是一个古典乐器爱好者,她前几天到市里拜访名师,在等待课程开始之前,名师的母亲跟她讲述了名师小时候的事。
名师是80后,那个年代,在县城里还找不到一个有名气的小提琴老师,所以为了得到专业培训,家人省吃俭用地把他送到省城去学琴。
在他六岁的时候,他就在每周六外出求学。那时交通也不够便利,火车也还是绿皮火车。他便在早晨四点半从家里出发,在火车上啃着从家里带来的鸡蛋和牛奶,到达省城已是中午,便又赶到老师那里学琴。学完45分钟,他又背着琴独自坐上绿皮火车回家。
大家都知道,学乐器跟学舞蹈的道理是相同的,要想学好,你就必须得坚持每日练习,并且还要有一定的时间量。这位名师在没有成为名师之前,每日都自己监督自己,勤勤恳恳,毫不懈怠地坚持八个小时的练琴时间。
后来,他如愿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然后在那里,他依旧如往常一样,坚持练习。
有人问他:“你考上上海音乐学院已经很不错了,但你难道从来都没碰到过一些难以克服的技巧吗?或者是自己尚未完全领悟的音乐桥段?”
他笑笑:“肯定有啊,一个人在艺术上的天赋都是有限的,有一些你觉得困难的地方终归还是要自己去练。老师只是指导你,但能不能把握就要靠自己了。”
别人又问他:“那你这样每日辛辛苦苦地练琴,父母应该也很心疼吧?你还这么年轻,手上的老茧却一层一层的了。”
他笑着摇摇头:“小时候家里虽然不穷,但也不算富裕,为了让我学有所成,父母也省吃俭用不少。我现在最大的报答就是好好练琴,实现梦想,而不是让他们为我担心。”
而后来,研究生毕业,他也如愿成为了国内某一流交响乐团的副首席,不到一年半,他又坐上了首席的位置。
你也要成为父母的英雄牛逼的人之所以会牛逼,那是因为他们在牛逼之前,所有的困难都靠自己扛着,他知道,父母已尽其所能提供了条件,而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变得更好,而不是让父母再为自己忧心。
余秋雨给女儿写过这样一句话:“愿你是那只刺猬,我予你柔软的拥抱,你予我鲜血淋漓的爱。”
我很喜欢这句话,这正是伟大父爱母爱的写照。但我同时也期盼着,在父母面前,你能收起些许锋利的刺,让他们也感触到这拥抱的柔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