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无意中发现在互联网上还有一个名叫简书的平台,因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文,所以在两年前就注册了。注册后并未发文,一时间兴趣和时间都没有,只要偶尔进来转悠转悠,阅读他人的文章,想吸取一些有用的见识。后来在偶然中想到,能否利用一点时间把曾经的事撰写成文也发发?于是把当时觉得值得一写的事写成了文。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日更的乐趣性,而只是写了一些所谓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通常在5000字以上,纯属长篇大论。而后来觉得在时间上还可调整,同时把老长的文章改为帖子式的短文,字数控制在1000到2000,这样的短文,可能更有可读性,也不会影响到简友阅读太费时,于是就有了日更这一事。昨天提交一文后我发现,已经每日更新文章有100天了,这就是我今天的文题由来。

我是喜欢写点东西,对着电脑边思索,边打字,边成文,这样习惯我早已养成,是我的一种撰写文章的老习惯。大都理工科老男人,都喜欢自然科学,不太愿意让时间与文科文学类的东西沾上边。作为一个50后的人,在我的记忆中,只看过四部人物传记类的非理工类书籍。第一本书是小时候我老爸给我的一本名叫《雷锋》的书,那是上世界六十年代中期,我正处在小学阶段,这种书可能是我一辈子做人做事成为基调提供了影响力。第二本书是我中学阶段读过的书,名叫《高玉宝》,也是一部革命书籍,内容中无一不透露出红的思想,思想非常红,而且红得非常艳。第三部书是在高校工作时阅读的,名叫《艾可卡》,是向我的一位同事借阅的,是一部由美国人写的一个名人叫“艾可卡”的传记,这位主人翁曾是与美国前总统里根同台竞选总统的人物,其知名度非常高。从这他的传记里,看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特点,更主要的是,在他们的行为中,并非都是自私自利的,有时也站在相当高的高度来看待整个世界。其中讲到他时任福特汽车公司老大时,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时,他带头宣称,他的月工资降至为1美元,这是觉悟,也是境界,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甚至应当向这样的举手致敬的。第四部书,也是我在高校工作时阅读过的,名叫《铁托传》,是由其反对者以尊重他的视角下写出来的一部书,我记得这部书我是在出差途中在飞机上阅读完了,我真是一位有高度的读者。这部书政治很强,总而言之,铁托是一位伟大人物。当然,我在大学时曾被提倡阅读一些中外名著,但我真的对这些兴趣全无,为了完成任务,我去图书馆借阅了《世界名著鉴赏》(上下册),什么《红与黑》、《茶花女》、《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等等,这部书写得非常好,非常适合我这样的人,全部是概要性介绍,每部书在这里只是数页文字。上下册的内容包含了几乎所有国外名著,不过我是看过算过,目前基本上只留下了这么一个印象了。国内的四大名著我曾收到简装本和精装本,不过我只作了收藏,也是上面要求我这样的人应当阅读阅读这类书。
我不喜欢阅读小说,是因为我总以为小说都是编造出来的,务虚的,抽象的,不符合现实的。我更喜欢是有依据的书籍和文章,因为这类书看起来较为真实可信。基于这些逻辑和习惯,我养成了写文章,无论长短,其内容都必须有“出处”有依据,不可以凭空而想、想而落笔、笔落成文,我自己喜欢这样的写作方式和文章内容。
在日更百日内,我写了境外游记的内容比较多,这方面的故事还得继续。我倒认为,上篇为境外游记,下篇可能是国内游记。通过境外旅行回忆,记录境外漫步中遇到的人、事、物等等,这既是我的人生经历,也是我从中获取营养的过程。同时还写一些随想随写的文章,有的受他人或简友文章的启发,有的是因灵感使然而来,还有的是生活小事不经意去放大出一种观点、理念,等等。这100天,每日一文,撰文100篇,有阅读量超过300人次的,也有几十人次的,有的被推荐到专题栏,还有一些被简友们使劲地点了赞,总而言之,撰写时自娱自乐,发文时毫不犹豫,阅读时认真仔细,回复时咬文嚼字,也因此,不经意地在简友平台上实现了“以文汇友”和“以文会友”的初衷。
日更是否会中断,这个可能性极高,因为原因可能会很多,可能是因为兴趣瞬间消逝,可能是可写内容到了“山穷水尽”,也可能时间上不允许了,但凡都有理由,希望我的日更,会更得更长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