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兰一词来源于荷兰文Nederlanden, 意为“低地”。中世纪末期,作为一个地区概念,它并不仅指今荷兰,还包括今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些地区。尼德兰美术,在美术史上通常被用来指从15世纪初到16世纪60年代尼德兰革命初期之间的美术,其含义与荷兰美术不同。
16世纪初,尼德兰地区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1566年,尼德兰爆发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人民起义,历史上称作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南北方各省在革命后分裂,北方各省独立后成为荷兰共和国,南方各省后来独立成为了比利时、卢森堡等国。
文艺复兴时期的尼德兰地理位置优越,手工业、商业繁荣。与南方的意大利同为当时欧洲两个最先进的地区。尼德兰美术脱胎于中世纪哥特式艺术,又受意大利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15世纪尼德兰绘画的重要成就在祭坛画和独幅木板画上。罗伯特·康宾和扬·凡·埃克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尼德兰画派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对细节的细致刻画,真实逼真到极致。
(1)罗伯特·康宾(约1378~1444)
15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真正奠基者,是一位被称为佛莱蒙大师的人,据推断,他可能叫做罗伯特·康平,人们无法确知他的真实姓名。
康宾的代表作是画在木板上的祭坛画《受胎告知》,以前归麦罗德收藏,故又名《麦洛德祭坛画》。康宾的画对每一个细节似乎都不放过,尽力把它们表现得结实清楚,人物带有一种雕刻感。康宾极善于描绘道具的细节。这是尼德兰细密画的传统技艺,因而人物虽欠佳,整体上看这幅画还是功夫很深,艺术效果也佳,给人以圣洁美的艺术感受。
受胎告知(2)扬·凡·艾克(1385~1441)
扬·凡·艾克(Jan van Eyck)和他的哥哥胡伯特·凡·艾克(Hubert van Eyck)也被认为是尼德兰美术(Netherlands Art)的奠基人。
扬·凡·艾克为了更精细和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凡·艾克不得不对绘画技术进行改进。在凡·艾克之前以及整个中世纪,人们都采用蛋黄调和颜料作画,这就是坦培拉(Tempera)。坦培拉不透明,也很难精确地画出过渡色彩。为此,凡·艾克大胆地改进了颜料的调和剂,用掺有稀释油的调料液(这种稀释油主要是亚麻油)来代替蛋黄调和颜色,使颜色易于调配,便于用笔画。这样,便可层层上色,更仔细、更准确地作画,画面也变得透明而富有光泽。当时这样的油画主要画在木板上,这种奇迹般精细透明的油画效果,震惊了凡·艾克同时代的人,难怪人们都称凡·艾克是油画的发明者。准确地说,他应当是油画技术的革新者,因为在他之前早有人使用过油作调和剂来绘画了,因此被誉为“油画之父”。
凡·艾克兄弟的《根特祭坛画》是15世纪尼德兰美术的标志。胡伯特·凡·艾克与其弟扬·凡·艾克从这一年开始合作,直到1426年哥哥胡伯特·凡·艾克去世,由其弟一人画至1432年完成,历时18年,可谓宏篇巨作。祭坛画全部完成后,共有20个画面,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一件教堂艺术品。
根特祭坛画《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肖像》在美术史上堪称卓越超凡。不过,这样一件名作原本并不象我们许多人在试图给它下定义时认为的那样,是一幅肖像画,或者是一件风俗画之类的作品。阿尔诺芬尼是在1420年被菲利普公爵封为骑士的真实人物。画家真实地描绘了典型的资产者形象,不仅再现夫妇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而且对室内的环境什物作了极其逼真的描绘,显示了画家特殊的造型才能。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3)罗吉尔·凡·德·韦登(1399~1464)
一位比扬·凡·艾克稍晚的有影响的尼德兰画家。韦登是罗伯特·康平的学生,曾去过意大利,主要在布鲁塞尔从事创作。尼德兰画家在欧洲的影响也得力于韦登的活动,韦登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哥特式艺术那种悲壮情感,而不像凡·艾克的作品那么平静。韦登的名作有《下十字架》(1435年)、《圣卢克绘制圣母像》、《妇女肖像》、 《最后的审判》等。
罗吉尔·凡·德·韦登 老彼得·勃鲁盖尔《盲人的寓言》,又名《瞎子引路》体现了基督的一句名言:“若是一个瞎子给另一个瞎子引路,两人将一起跌进沟里。”(《马太福音》第十五章),画面上六名瞎子或拉手,或拉棍子为另一人带路。这些人跌跌撞撞走在陡坡上,正朝沟里走去,其中带队的瞎子已经跌入沟中。
瞎子引路 勃鲁盖尔38岁时画的这幅《通天塔》,又名“巴别塔”,是他移居布鲁塞尔的第一幅作品。取材旧约《创世纪》,传说挪亚后代迁居南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一块大平原,因为祖先被洪水冲怕了,担心再遭水灾,就齐心修建一座高塔使全体人员都住进去永保平安。塔越修越高达至天界,触怒了上帝。上帝决定施神术搅乱造塔人的语言,使人们互相不能沟通而造不成塔,这是基督教解释不同民族语言的来源。 通天塔 农民的婚礼 农民的舞蹈 绞刑架下的舞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