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文怀沙

作者: 陈观南 | 来源:发表于2018-06-23 19:37 被阅读275次

    新闻报道,今天文怀沙去世。

    第一次知道这老头,是在初中。那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阿丘,做过一个访谈节目,名字大概叫《对话》(?),访谈的嘉宾,就是文怀沙。

    那时候的发型,和现在也一样,精神矍铄,嘴里说话老给我一种含着糖的感觉,嘴唇锃亮。

    初次听他讲话,知道了儒释道三家的特点。比如他说:

    儒家求正;道家求清;佛家求和。

    “正清和”,是90多岁高龄的他给这三条文化山脉下的评价。当时我迅速拿过笔记本,恭恭敬敬抄在纸上。

    对不对呢?君子不就讲正吗?道家不就很清朗吗?佛家不就一直很和气吗,见到谁都善哉善哉。反正,也挺像那么回事吧。

    到了后来,查了他的资料,发现有人讲他年龄造假。直到今天他去世,各媒体透露的年龄也不相同。头条新闻说他是108岁,另外北京晚报说他是97岁,足足11年的差距。哪个对呢?我不知道。年龄造假,似乎没有太大影响。偏偏关注一个人的年龄是31或者32岁,有什么独特意义?

    至于说是国学大师,这个有点麻烦。

    我们国家不知道怎么回事,国学大师这个称号可能是一纸退休证。凡是60岁以上古代文化方面的退休人员,都可以冠为国学大师,就像发了免费公交卡。

    民国的人死了,国学大师。当代的人死了,也是国学大师。从梁启超开始往现在排,都有大师称号。还有的人,你叫他专家,他不高兴,非得叫他大师,他又装谦虚。

    大学里有这么个不成文的传统,统统是教授,分不出个三六九等,你得编排,分个正副级。还要强调你是教硕士,还是教博士,硕士就是硕士生导师,博士就是博士生导师,以后估计得安插个博士后导师,或者把这些导师纳入制度,再分正副级。

    前几年上海市教育口给余秋雨工作室弄了个牌匾,叫做余秋雨大师工作室。因为行政官口事先已经定好,余秋雨也不好推辞,只好发布时弄个机灵的解释,把自己从大的位置上拉下来。

    然而,媒体所称呼的“大师”,总是想依靠这个词本身的光环吸引注意。什么是大师?三个字:老专家。这感觉,有点像是称呼老中医。文怀沙这身行头,就像是老中医,老专家,有种古代老文人的感觉。大家应该都看过《亮剑》,如果李云龙老丈人田墨轩放在今天,那也是国学大师。

    那么,文怀沙先生的贡献在哪里?

    他是研究楚辞的。怀沙这个名字,本就是《九章》里的篇目,他祖籍在湖南,这就比较好理解,有文化环境在。然而,就目前市面上所流通的楚辞专著,似乎文先生并不算太权威。有人称呼为“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我挺好奇“第一人”是指什么。是第一个开始研究,还是最权威?

    如果说第一个开始研究,这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我生在1900年,一直在研究楚辞,然后新中国成立了,那么我算不算也是楚辞研究第一人?当时研究楚辞的,不可能全国上下只有文先生一人吧?

    如果说最权威,恐怕也不能算。因为楚辞学的知名人物,比如汤炳正、游国恩、姜亮夫、林庚、聂石樵、王泗原等等,文怀沙的认可度还是蛮小的。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人称葛大炮,更是直言文先生没有在该领域站住过脚。

    这就让人疑惑了,谁给的这个称号,不是让文先生难堪吗?

    ——还有一个,我发现文首提到的文先生“正清和”的结论,做个互换,好像也没啥大问题。比如:

    我也可以说佛教说的是“正”,因为佛教有“八正道”;说道家是“和”,因为“道”是事物的共同属性特征,而“德”是每个事物的不同差异。既然讲道德,游刃有余的生活,那就不能不考察这两种东西最后“和”谐起来;儒家呢,就是“清”,两袖清风,堂堂正正嘛。

    ——还有一个,我发现找另外一些,也可以概括,比如中、纯、谐、明等,你也找不出错在哪。

    可惜,没法和文怀沙先生请教。那我总可以跟网友讨论。结果微博头条新闻下方评论里,我问个问题也被删除。头条新闻,怎么这么猥琐呢。

    还是文先生好,不提倡遗体送别,只讲活着的时候,愿意去的可以去看看他,任夸任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聊聊文怀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sd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