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人生的道路,重在选择,难在保持初心。读完路遥的《人生》,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仪式感在读书与写作这件事情上,依然具有愉悦感和沉思感。
路遥创作《人生》这本小说,距离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久远,但这本书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说它是精品,也许只能定义在喜欢这本书人的定义范畴内。但《人生》这本书,我再读依然挥之不去一些过去留下的记忆,同时也收获了过去未曾收获的东西。
《人生》这本书,是沉重的,也是现实的,也有浪漫主义色彩,也有乐观主义情怀,更有生而为人都具有的各种内心映照。小说主人公高加林的故事,贯穿始终。人生,什么是人生,就是想要的生活,想去实现的生活。这个实现过程,有可能会失败,也有可能成功。
高加林,一个那个时代新知识分子,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农民青年,如果可以改变命运,只能靠读书,转变农民这个身份。城市,是那个时代众多知识青年梦寐以求的天堂。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这是路遥遥传达的一个信号和观点。
高加林在路遥的写作里,他是优秀的,既有文化,又有帅气的外表,又有不肯服输的内心。只是因为,出身在农村家庭的一个青年。小说的创作的红线,其实就是在城乡二元之间巨大的差异和矛盾的揭示。城市和农村不仅仅只隔着十几里路,而是隔着巨大的差异,这差异有的是可以看见的,你比如说服饰、生活。有的是看不见的,比如大多数农民的淳朴而厚道,简单而明了。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精神需求极大的满足感。这给加林带来的幸福的感觉和知觉,对城市的迷恋,是这一类知识分子的一个风向标。
为什么这么说呢,路遥用文字告诉了我。农村人,大多数都是勤劳质朴的,靠劳动吃饭,过着劳动者最本能的生活。从巧珍对高加林的爱,就可以看出,一个农村妇女善良而真挚的心,其实这些最朴实无华的行为,早早都打动了高加林的内心和情感。
这些都是第一次阅读和第二次阅读带来一样的东西,一样的认知。但人生这条路,走着,走着,就发现了多条路径,也许每条路径都是好的,也都是不好的,但终归都属于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人生,你不能心生厌恶,也不能过分喜怒,人生只有一次,这就是人生这次给我最大的启发。
小说就在于反转,在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人性最看不见的那道光里,被小说家,依依点亮,而这光,有时是暂时的,有时可以警醒读者和作者,也有时这光灰暗而有力量。高加林这个人物,他自身也存在这很多弱点,自命不凡。这一类知识分子,把外部环境的改造,看的太重,觉得身份的改变,比思想的改变要重要的多。才有了后来,所谓的尘埃落定后,加林的沉稳而不过激的刻画。
贾平凹先生,一再强调,创作和阅读小说,一定要紧密的和时代结合起来,和现实链接起来,去思考,去学习,去反思自己,才能更加明快的跟上这个快速发展,却又浮躁而浮华的时代。加林想急于改变人生,迫不及待的改变人生,他有才华,也有思想。但缺乏勇气和责任,这是时代的通病,也是人性的灰暗面。
每一个人,在得到帮助的时候,都觉得是理所应当,当有一天,有了看似更好的发展,却忘了当时,在最困难的时候,是谁付出了真心实意的帮助。人容易被外在的东西,模糊了自己的视线,容易在城市的喧哗中,迷失自我。
加林是糊涂的,也是清醒的。路遥在创作的时候,就以定了这个调。在巧珍的关心和关爱下,加林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也是有所期待的,即使农民生活繁重而枯燥,因为有爱而多滋多彩。而当加林从农民身份一下子转变了干部身份,突然又觉得自己已经不是过去的自己了,每天不用拿着锄头干活了,想法也多了起来。这本正常不过了,和巧珍再次的见面,加林觉得农村妇女实在很无趣而无聊,觉得很没有面子。这种巨大的差异,真实存在,无法避免。
城市的生活永远充满诱惑,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加林接下来这段感情热烈而燃烧,但最终只是谈了一场要交学费的恋爱而已。从另外一个角度,现代人的婚姻,多半还是要讲究匹配的,这一点不用多说,看官自然清楚。
加林的悲哀,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他一个人人生的悲哀,也许代表一群人。巧珍的善良而简单,也反映了很多传统优秀劳动妇女的缩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圈,此事古难全。不知道用在这里合不合适。没有绝对的合适,诗人表达的情怀,就是对人生的怜悯和无奈,用在这里无独有偶罢了。
从巧珍看人生,可从另外一个层面,了解鲜活的生命之路。善良淳朴真诚的巧珍,她对加林的爱,无私而无愿,即便是到小说的结尾,她依然要替加林的忙。这份善良,在路遥的笔下,栩栩如生。
的确善良这个词,在路遥的笔下,在《人生》的作品里,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也许不是每一天都会有灵魂拷问,也不我们这一代人,去着重使用的字眼。
但《人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善良有很多种,有机智的善良,有求回报的善良,更有最美好的善良。高一级的善良,就是为别人着想多一些。而人生的旅程,靠天,靠地,靠别人,都不如靠自己来的踏实而具体,干涩而劲道。
读《人生》而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