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是什么?我想这是几千年来无数人启蒙时的疑问,他们或终其一生践行仁,或终其一生寻找仁,怎样才算仁呢?孔夫子提出来这样的思想:
富贵是人人追求的(我觉得人之常情);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什么意思呢?
“处”字,在此语境中,意为接受、容纳或居于其位。
“不以其道得之”,意指若不能以正当之方法或途径获得某物,这里的“道”,即指正道、正理、正法,是合乎道德规范与天理的途径。而“不处也”,则是说,对于这样非正道所得之物,君子或正直之人,是不会接受、不会容纳的。
进一步而言,此句所传达的,是一种对道德与正义的坚守。它告诉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或社会地位时,必须遵循正道,不能为了私利而违背良心与道德。若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即便得到了,也非真正之所得,内心亦难以安宁。
综上所述,“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中的“处”,便是接受、容纳之意。此句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醒,更是对社会风气的鞭策。愿我们都能以此为鉴,坚守正道,远离邪途,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
贫贱是人人厌恶的,人人都不愿自己生活在贫贱里,但是使用不当手法去脱离贫困,那么就无法真正的摆脱贫贱的思想,即使腰缠万贯,骨子里还是一个贫贱的人。
我不喜欢杨峻武先生的解释,贫贱人人不喜欢,如果没有正道摆脱贫贱,那么就呆在贫贱里好了。我觉得这样解释不符合君子的定义。君子做事取之有道,按照正道方法摆脱贫贱给家人和自己好的生活环境,也是君子需要具备的才难,如果一直困在贫贱里,首先能力上就没有达标。
君子如果不要仁义,谁会称呼他为君子呢?君子无时无刻不在践行仁的实践,即使一顿饭也要践行,即使时间匆忙也要践行仁,即使颠沛流离也能践行仁。让我想起孔子自己的故事:
孔子迁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进攻陈国。楚国前来救陈,军队驻扎在城父(楚邑,在今河南宝丰县东)。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的边境上,楚国就派了专人来聘请孔子。孔子正打算应聘前去见礼,陈、蔡两国的大夫就商议说:“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贤者,凡他所讽刺讥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所在。如今他长久留驻在我们陈、蔡两国之间,各位大夫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于仲尼的观点意思。现在的楚国是个强大的国家,却来礼聘孔子;楚国如果真用了孔子,那我们陈、蔡两国掌政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双方都派了人一起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动弹不得,粮食也断绝了。随行弟子饿病了,都打不起精神来。孔子却照样不停地讲他的学,朗诵他的书,弹他的琴,唱他的歌。子路满怀懊恼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会有这样困穷的时候吗?”孔子说:“会有的,只不过君子遭到困穷时能够把持自己,小人遭到困穷的话,那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子贡的神色也变了,孔子对他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多方去学习而把学来的牢记在心里的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把握住事物相通的基本道理,而加以统摄贯通的。”
我想这是孔夫子对于仁的身体力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