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六

作者: 白色石南 | 来源:发表于2020-09-15 22:16 被阅读0次

    第七章秦汉的武功

    秦汉,是中国统一并向外扩张的时代。

    秦朝元年,修建了长城,以抵御北部匈奴的入侵。但在秦末大乱之时,戍边的却都自行离开了,匈奴复入居于河南。匈奴向东征服东胡,西部的月氏遁走,又征服了北方的丁令等国,于是匈奴的疆域在汉文帝之时已经控制了长城以北地区。汉高帝用娄敬的计策,以宗室女为单于阏氏,和亲,之举也是以结婚姻为和亲政策之始。到武帝时,用卫青、霍去病出兵征讨匈奴,但直到宣帝时,因匈奴五单于争斗,才有呼韩邪单于朝于汉。在王莽时,因外交政策失宜,复叛。后汉光武时,匈奴内乱分为南北,南单于降于汉,成为晋时五胡之一。北匈奴则在和帝时,战败西走,入欧洲,为欧洲人种大迁徙的引线。

    史上“西域”范围广狭时有不同。最初指今天山南路。汉时分为三十六个小国,有塞,有氐羌。河西四郡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的往来,也使中国征服了楼兰、车师等地。在莽末,西域反叛,匈奴趁机征服北道。光武帝并不保护霸南道等小国。直到明帝,班超出使西域,使其复属于汉。

    在河、湟之间的羌人较为强悍。汉武帝时,设置护羌校尉统领地。在莽末趁机入侵。在和帝之时,夹河开列屯田以绝其患,降羌散居内地,复起为患。但河、湟已入中国版图。

    东胡(山戎)居满蒙之间。汉武帝招乌桓,另处上谷,古北平,渔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助汉御匈奴,臣服中国。在乌桓之北为鲜卑,在匈奴西迁后声势大涨,尤其是在大人檀石槐时期,但随后却没落了。在曹操大败袁绍之时便完全无名了。鲜卑至晋时也是五胡之一。

    朝鲜在燕开辽东西后,居于今天朝鲜境内。汉初满袭灭朝鲜,马韩、弁韩、辰韩,总称为三韩,亦都朝服于汉。朝鲜为篡子之后,多秒貉族,鲜卑族慕容氏灭了扶余,在半岛内建立高句丽,百济两国。满族之祖肃慎,在扶余之东,今松花江流域。后汉时称为挹娄。

    秦之时,赵佗占了桂林,南海,象郡是为南越。汉初封无诸为闽猺王,猺为东瓯王,武帝时灭闽越,南越。西南夷刚分派夜郎,滇及邛都等。氐羌居住区域也被武辟为郡县。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作者认为中国人就政治方面是闭关自守的。但因为当时的社会组织以及交通问题使国民显得略微保守,但真正在活动能力方面则是非常强的。

    西汉对外的交通分为海路两道。

    亚洲中央的帕米尔高原是东方人与西方人活动的界限,但在天山和固斯山以北则是两种人接触之地。在汉时,西方人最东到达乌孙,与月氏聚俱居。自今伊犁河以西,仿效为塞种,大宛,妫水流域(大厦),安西,条支,再往西则是罗马了(罗马也就是当时的大秦),西北侧则为康居,奄蔡。

    汉通西域是因为月氐人引起的,起于月氏与匈奴的战事。张骞曾取道匈奴前往大月氏,也由此开始了中国和西域的交通。后汉时班超既定西域,派部将甘英往使大秦,但不曾渡过大海而还。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进献,这是大秦与中国最初的交往。但中欧陆路相接,最初都是走海路。

    广交一代海道贸易兴盛,东西洋贸易中枢在日南,交趾之地。在《汉书·地理志》中均有记载关于广东贸易的发达。中印在海道皆有往来,作者认为《山海经》所载并非皆荒唐之言,虽然不是特别准确,但是这包括海外地理情况。

    随交通往来彼此文明也开始了融合。铁器制作传到西域,而葡萄,苜蓿,安石榴,木棉(吉贝或称古贝或檀)也传入中国,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佛教的传入。

    第九章  西汉的学术

    学术,在战国是百家兴起。秦用商鞅,李斯治天下,法家盛行。秦汉纷争之时,纵横家活跃,后渐消沉。汉初以休养生息为主,以黄老清静无为之学为主。除此外,汉初还需要振兴教化,改良风俗。

    汉人教化的手段,一种是设立庠序,改善民间的风俗(未能实行),一种是改正朔,易服色等,也因不切实际,劳费巨多而谦让未遑(汉文帝之时)。但到武帝之时,则儒家之学开始兴起了。

    武帝时,在教育,选举方面儒家均占优胜的地位,既有董仲舒,又有公孙弘,但为利禄而学问的人却较多。

    汉代儒家之学分为两派即今古文。今文指秦以后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是指前此的篆书。汉初,学问口耳相传,到后来写文字于竹帛之上。另有一种说法,用古字写古书,此为古文家,此前的经师为今文家。但作者认为今古文的异同是在经说上,用作者的话说是“今文家所守的是先师相传之说,古文家则由逐渐研究所得”。

    西汉最早的经师是《史记·儒林传》所列八家,都是今文,东汉分十四博士,其中《春秋》的《谷梁》为古人,其余的今文。后汉末年,郑玄遍注群经,汉末之乱,学校废绝,经学衰竭。三国时王肃与郑玄争名,喜造伪书。

    学术之兴替,总因于时势。汉代儒学独盛,后汉出现了用法家之学致治。王充著《论衡》是法家综核名实的方法。

    汉代史学也很发达,分为记事,记言两体,除去专记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系的,还有私家的纪录和民间的传说。在当时,有国别史,只有片段的记载,没有世界史和通史。《太史公书》可谓世界史了。班固著《汉书》为汉一朝为限,为断代史。兼详制度和一人始末的表志纪传体,通览一时代的大势,则在以编年体为便。后汉,荀悦作《汉记》起,编年体和表志纪传为正史的两种趋势。

    《史记·儒林传》八家:

    《诗》:鲁:申培公 齐:辕固公 燕:韩太傅

    《书》:济南:伏生

    《礼》:鲁高堂生

    《易》:菑川田生

    《春秋》:齐鲁:胡毋生,赵:董仲舒

    东汉十四博士:

    《诗》:鲁,齐,韩

    《书》:欧阳,大夏侯,小夏侯

    《礼》:大哉,小哉

    《易》:施,孟,梁丘,京

    《春秋》:公羊:严,颜。谷梁

    文学方面,古代韵文先发达,春秋战国时散文,持续到秦及汉初。西汉初出现了骈文。汉代雅乐渐亡,惊吟诵声调,由四言改为五言。到了武帝之时,则立新声乐府,后文学家按其音调制作作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eq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