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制度随事实而变迁,而思想是起巨大作用的,这一点从魏晋南北朝时的制度即可以看出。
秦汉时,君权渐重,相权日轻。东汉后,实权在尚书。曹魏时是中书。宋文帝以后,门下开始受到重视。两汉时的宰相平时不复设立,这都是内官的变迁。外官来说,后汉末年以后,州日小,与郡无异,设一人都督数州军事,与以前的州牧无异。自东晋至南北朝之末,中央权力并不十分完整。
选举方面,从乡举里选制到后汉末曹魏用中正品评人物,分九等,但弊病就是趋势,畏祸,私报恩酬等,这便是举士之事。铨选则是尚书握实权后,魏晋之后,尚书操选用之权,全权委之。资格用人起于后魏的崔亮,创停年格,这一形式本起于军人竞选,北齐文襄帝操权时已经废掉,在唐以后又渐起。
州郡之兵,自东晋以来都是用做御敌的,时有御侮。五胡时,本族民为兵,汉人从事生产。周齐之时,本族兵渐凋弊,出现了府兵制(平时为民,农隙训练,益蜀其租调),每府二十四军,领军的谓开府,一柱国统两大军,共六军,隋唐兵制也是如此。
魏晋时代,刑法最可纪念。《晋律》被宋、齐、梁、陈大体沿用。北朝法律略杂以鲜卑之法。唐至清无甚大改变。我国法律成为条理系统的编篡就是从《晋律》开始。
租税方面颇多杂税,与民生最有关系的是是田税和户税。
第十七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两汉到魏晋,是破除古代迷信到从事哲理研究的转关。
两汉时代的迷信,无论政治上还是学术上,迷信盛行一时。魏朝正始年间,哲理研究之风始兴。晋初弥盛。但不免亦有终日清谈,遗弃世务等社会衰颓的征兆。学术思想方面则是高尚的,尤其是魏晋时代的玄学,贵“道”(原理)而贱“迹”(事实)便是这时期人的最重要的思想,也是泥古太过的反响。
那时的儒学也受此派思想影响。魏晋之世盛行古文之学,但亦有其师法,哲学思想侵入经学领域。北方在隋并天下后被南方经学所征服。
这一时代的人持一种颓废的人生观,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即可看出这类人灰心怖死的话到处都是。原因与国势不振,社会无活气有关。但亦因此崇尚文辞,本是美术之一,但多带颓废的色彩。东汉后,骈文渐兴(语调渐趋整齐,用字务求美丽)。齐梁后,辞胜其意,有文笔之分,笔掺用俗语,语调仍整齐啴缓,与自然语句相去甚远,并不十分适用。齐梁之后,渐重四声,诗文出现律体。
文字构造特殊,亦成为美术之一。秦,隶书后出现“法”的隶书,谓之八分。汉末,章程书(正书)兴,草书分章草和狂草两种,这之种种都是为了求得文字的美化,此风气起于后汉,极盛于晋代。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生有几件特别需要注意的事情:
第一均田实行。汉未能实行,到王莽时行之反而致弊,晋武帝时的户调是一种井田之制,此法难以推行。北孝文帝的均田令,有桑田(世业)和露田(授之于官)之别,是一种较好的平均地权的方法。
第二阶级有发达之势。社会上的士和庶,大约是古代的贵族和平民,沿传至两汉,习为固然。五胡之族颇多用汉姓。士大夫耻于与异族混淆,加之有九品中正制度,士庶越发分明。
魏晋南北朝区别士庶最严,但到隋唐之时,士庶结婚通谱,血统混淆,根本动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如日中天,立功立事多为庶族中人,贵族却较少与国同休戚的,但这并不认为是不正常的,也不觉得很羞耻,这是阶级制度的极弊。
异族得势,汉族被压,媚外之风盛行,实在令人痛心。五胡之乱后,北方衣冠之族多有南渡,致使南方文化渐趋增高。隋唐之后,江淮富庶,隋至清,帝都借江淮转漕以自给,这便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转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