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做了个心理咨询,说我有轻度抑郁倾向。问答如下(不一定是真实顺序,想起来咋样就咋样吧):
“睡眠怎么样?”
“近期还行,前段时间晚上睡不太好,半夜醒了就睡不着。”
“身体有感觉哪儿不舒服吗?”
“身体还好,没有哪儿不舒服。”
“吃饭还行吗?”
“一般吧,就是个任务。正常吃正常拉。”
“有这种想法(自S)的时候多吗?”
“在过去的几个月,有这么五六…七八次吧。”
“有到网上查过具体操作吗,或者有意无意间透露过吗?比如跟父母”
“没有。我不想吓到他们。”
“有行动过吗,比如有意无意地会走到高楼上去。”
“没有。”
“只是想法?”
“对,只是想法。”
“刚刚说会一个人流泪,这种情况多吗?”
“一星期至少有一次吧。也只能在没人的时候,平时,要上班呀。下了班,要陪孩子,只有等孩子都睡了,才有自己的时间,才有自我空间。”
“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没有。现在就比较喜欢看书,写写文章。但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很难做下去这些事情,尤其是创造性的事情。”
“每天自己的时间多吗?”
“一两个小时吧。通常都是孩子睡了以后。”
“有在学什么东西吗?”
“没有太具体的。但是有在看很多书,历史的,经济的,管理的等等。”
“刚刚说的这种无意义,对什么都提不起劲的状态,之前出现过吗?”
“有两次。一次是xxxx,另一次是xxxx”
当然,不是一上来就问,是先自己讲,陈述遇到的问题,然后开始问的。
一轮问答之后,时间差不多到点了。咨询师大姐做了几点总结:
1.你脑子里总是有很多纠结的想法,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耗散了大量精力。你之前两次经历,没有来看,可能那会儿就埋下了根。比如你看你很多想法,孩子不是我想要的;女性的角色不是我想要的,等等,都在牵扯着你。你可能有种完美主义倾向。我说的确是,不光完美,还强迫。咨询师接着说,这是种思维模式,这次时间来不及了,下次再跟你说这种模式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是认识到,自己又进入这种模式了,认识到就进展百分之五六十了。
2.你想得太多,大脑一时不停都在想,会很疲惫。你要多动,除了身体上的动,还要行动,比如你觉得外面某个公司好,就去了解,去问,了解上几个月,就透透的了。这时候再去判断去留的问题,比空想要好很多。工作的意义感,这星期自己试着去找。下星期咱们再来说。
3.现在还只是这么个状态。先是情绪,一过性的;然后是状态,持续性的;然后就是“症”了。到“症”这个阶段,就需要接受专业医生的治疗了。我问,就不是咱们这样咨询能解决的了?咨询师说是的。到“症”这个阶段,就是觉得无意义感,人生就那样,所有的欲望,食欲、性欲等各种欲望,都慢慢消退。
就这样,一小时的咨询结束了。其实这些问题,自己基本都知道。但是呢,懂得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呐。也许是思维模式,有种惯性。但自己明明也长时间地进入过心流状态,高频状态。为什么这几个月以来就垮掉了呢?倒也不是,外表勉力支撑,内心稀碎一地。努力用意志捏出一个对外坚强的外壳穿上。
做完咨询到家,俩娃扑上来,心情竟然也挺好。反正没有什么不好。孩子睡了,洗脸的时候,突然又有被情绪击中的感觉。想想几年前的自己,现在想来太傻,成天傻乐,但是也不失为坦荡热忱。现在是成熟了很多,却不知不觉间丢掉了热情,和快乐的能力。不知道所谓的思维模式改变过来后怎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