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说话的智慧说话技巧职场普世智慧
【说话的智慧】怎样讲解才动听

【说话的智慧】怎样讲解才动听

作者: 沁蓝说 | 来源:发表于2017-12-10 22:23 被阅读22次
    图片来源网络

    文 沁蓝

    最近很荣幸,有机会听了很多不同的讲解,有现场版也有录制版,有权威的也有初出茅庐的。

    总的说来各有千秋,但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好的讲解都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值得研究与借鉴。

    自己做过讲解,虽不是很专业,但胜在有特色,好歹让听的人记住了自己;

    也当过评委,训练和考核讲解员们,虽然很不够格,但硬着头皮上,总会学到很多。

    当然最舒服的是听别人讲解,就像开车一样,即便是老司机,也是能不开车就不开。

    从前改过很多讲解词,也总是有人问我到底如何才能写好讲解词,结合这几次聆听的感受,趁着温度还在,把它记录下来。

    一是要有代入感。

    把它放在第一,是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忽视了这条最重要的法则。

    总是想当然的以自己的视角去描绘,殊不知角度不同,看的结果可能截然相反。

    就像之前我们那修建了一栋地标式建筑,但纳闷的是总会有人找我问路,明明那么大的一栋建筑,为什么别人却要到处寻找呢?

    因为视角不同。

    我从一开始就知道它在那里,所以,一切显得理所当然。

    但没来过的,的确不知道,哪怕那栋建筑再大。

    就像之前经常做的一个游戏,让你用手摆一个“人”字给对方看,大部分的人都会摆出一个“入”字,就是我们都不习惯换位思考。

    而解说,最忌讳自顾自说。

    我们一定要从听者的角度出发,他在那时那地,看到了什么?他想知道什么?

    之前我去一个景点,虽然听的是音频讲解,但一点都不损害其生动性。

    因为讲解器能自动感应,你每去一个点,马上就能启动这个点的所有讲解,音频里会告诉你,你此刻的左手边是什么、右手边是什么、抬头看到的是什么、脚下踩的是什么,诸如此类,代入感很强,当然效果就好。

    而我们目前的讲解,大部分是我看到了什么,我想讲什么,甚至还有照本宣科,拿着稿子念的。

    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感受,如果要你照着念,不如我自己看得好,耳根也更清静。

    当然代入感不只是换位思考,还需要现场感、层次感、渐进感等全方位的氛围营造,需要我们通过手势、表情、站位等多手段方式综合运用,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

    其二是要有面与点的结合。

    全面与深刻,缺一不可。

    曾经有句话我很是认同,“肤浅的全面不如深刻的片面”

    如果听完以后,在我们的脑海中什么都没留下,那这样的讲解一定是肤浅的。

    最低层次,我们应该记住了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名字,这些都需要点的渲染。

    而且,这些点最好不那么显而易见,不那么映入眼帘,把我们容易忽视的地方着重介绍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石子路上的花纹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是这个形状,有什么寓意?

    比如屋檐一角有什么装饰?有多少个?数量的多少代表什么?

    比如门口的石狮子为什么是一雌一雄?如何分辨?为什么大狮子脚下的小狮子都是雄的?有何寓意?

    这些容易忽视但又特别重要、略带启发又富有深意的点,应当是我们去解说的。

    当然,重要的点需要我们提前准备,并根据听众的不同而灵活应变。

    比如如何开头就很重要,如何在一开始就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这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可以针对听众的身份、地域等特征来设定开头,比如对方有何讲究和风土人情?和自己的经历有何重叠之处?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听众感兴趣的地方,在讲解时,不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脉络来,尤其是在孰轻孰重、孰深孰浅方面,一定是尊重对方、依照对方的兴趣点来。

    比如对方停下来多看了几眼、对方针对某一细节多问了几句,这些地方都是可以深入展开的兴趣点所在。

    当然,重视“点”不代表可以忽视“面”

    我们在讲解的时候很容易犯头重脚轻、或者干脆两头都轻的错误。

    看到哪讲哪是对的,但最后或者开头时不收尾、不总览,让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所以,全局观很重要的,我们到底要传递一个怎样的观点,一定要先把轮廓描述出来,再去抠细节。

    这样才会是一副美丽的画卷。

    其三是要有适应性。

    所谓适应,通俗点是男女老少通吃,中外古今皆可。

    比如之前去景点听解说,音频里可选项很多,普通话版、英文版、粤语版、成人版、儿童版、老人版、专业版、通俗版、故事版、长时版、短时版...

    相信这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

    我们在准备讲解词时也要有这样的韧性,灵活可变。

    同一内容针对不同的听众,随时要变动讲解的时长和方式。

    比如对小孩,就要注重故事和趣味性;

    对专家,就要注重知识面和厚重感;

    对外国人,就要体现文化的差别,注意多用打比方让对方更易懂;

    对老人,要更加怀旧,突出历史感和回忆感。

    讲解词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想用同一个版本去应付不同的人,肯定是行不通的。

    就像简单到自我介绍,我们都应该准备1分钟、5分钟、10分钟等不同的版本,以便在下次机遇来临之时,可以更精准的把握好。

    最极端的要数“电梯游说”,在电梯开门之前,把要讲的说清楚,要知道时间越短越难,斟字酌句、争分夺秒,这是需要深厚功底的。

    当然,一般的讲解不可能时间如此短,但我们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那就是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可以应付自如。

    其四要有互动性。

    只有代入了,才会有互动;只有互动了,才会有触动。

    比如现场解说中,一般会有很多问答,在一问一答中就有了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触碰。

    当然,这也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功课,以避免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发生。

    这种准备不单单只是对讲解内容的了解,还有听众的了解,甚至可以提前设想他们会提什么问题,他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更好的可能是,我们能够引导他人问答,不要把所有的情况都直接说出来,引导听众自己去探索和思考,提出你最想说的问题,再名正言顺地作答。

    尤其是对那些沉默寡言、不太配合的听众而言,懂得引导、让他们发问,也是一门艺术。

    这在老师教导学生中,有很多很棒的运用,尤其是那些上课喜欢开小差的同学。

    当然,如果是听音频解说,也可以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来互动,注意把握时间,让听众留有自己思考的余地,再说出你的答案,这样的解说效果应该会更有印记。

    其五要有延伸。

    我们都喜欢听背后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八卦总是那么走俏的原因。

    虽然只看到“物”,但我们的解说要学会延伸到看不到的层面,如“理”、“情”等。

    比如向领导介绍展板这样一种场景,其发挥空间就比较受限。

    一是展板内容比较齐全,尤其是文字介绍一般都不少;

    二是展板的条理脉络清晰,如果按展板一一介绍,很难出彩;

    三是展板不如实物,观感没那么直接,主要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

    这时,很需要我们去延伸,这个展板背后还有哪些值得回味与反思的。

    比如事件当时的背景如何,有无特殊性?

    比如发生之后的效果如何,有何借鉴意义?

    比如这事的教训在哪,如何去规避类似的错误?

    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后,有很多介绍当时情况的解说。

    当时有一个主持人用一张照片解说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再延伸到地震中那些默默奉献的人,最后拔高到人人都有情、人人都爱的角度,用人心最柔软的感情打动了在聆听的每一个人。

    当然,这种延伸一定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

    在很多博物馆里,有一些七八十岁的退休老师来当志愿讲解员,他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往往讲得非常生动,寓教于情、寓教于乐。

    一个好的讲解员就是需要在别人看完展览后,记得住他说的是什么,回去后还能慢慢回味,这是我们都需要学习的地方。

    最后,一定要有规矩。

    这点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但确是实操中很容易犯的错误,尤其是当准备不充分时,最忌讳“正统军打野战”。

    在不记得,又不能看稿子的情况下,漫天胡说,讲野路子,或者带着主观臆断,随意评价某某事件的好与坏,带着不该有的情绪,随意批评等,这是必须警惕的。

    解说的技巧有很多种,就像适应性一样,好的解说没有固定的套餐,但有基本的原则

    只要我们一一遵照这些基本原则,逐步去尝试,及时得反馈,一定能够说出最动听的讲解,也一定收获他人真诚的掌声。

    虽然不一定是专业讲解户,可一旦有机会,还是应该尽善尽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话的智慧】怎样讲解才动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hb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