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更文800字点赞圣贤书友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赏析
读《黄帝内经》素问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邪气侵入经脉时怎

读《黄帝内经》素问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邪气侵入经脉时怎

作者: 刘俊和和 | 来源:发表于2022-02-21 14:37 被阅读0次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解读)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黄帝说:我听了九针九篇,而您又从九篇上加以发挥,进而演绎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完全知道它的意义了。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胜,取上以调下,取左以调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进行补泻,我也知晓了。

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这些变化,都是因为荣卫的偏胜、气血虚实而形成的,并不是邪气从侵入经脉而引发的病变。我现在希望听听邪气侵入经脉时,病人的症状是怎样,又应该如何来治疗。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岐伯说: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在制定治疗法则时,一定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如果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他们之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如天地之气温和,则江河之水平稳安静;天气寒冷,则水冰地冻,江河之水凝涩不流;天气酷热,则江河之水会沸腾扬溢;要是暴风骤起,则江河之水会波涛汹涌。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会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贼风侵入,也就像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搏动会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

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但在寸口处按脉,指下就感到时大时小,大即代表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气运行,并没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就应该更进一步,用三部九候的方法检查,一旦察到邪气所在,应该及早治疗,来阻止它的发展。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静候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当吸气时转捻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缓慢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都随着针外泄,这叫作泻。

今天学习了邪气侵入经脉时怎么治疗。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黄帝内经》素问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邪气侵入经脉时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hi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