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年前就在喜马拉雅里听过。因为是边做事边听,有时候会晃个神,所以只听了个大概。但是对里面的“课题分离”这个概念还是印象比较深刻的。
因为自己一直是个“老好人”的存在,不懂得拒绝,不好意思说“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容易被别人的情绪牵着鼻子走,所以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书和文章。偶尔又看到一篇公众号里的文章提到了阿德勒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就在微信读书里又找出来看了,这一次是文字的形式,所以看出了很多的感悟。
这本书是以一个青年和一个哲人对话的形式来展现的,比较有代入感,那些专业的心理学的知识也显得面目可爱,生动活泼。
书里的青年就好似生活中的“我”,为了家人的期待而活着,在意身边人的意见。希望变得更活泼,更善于交际,讨厌现下的自己,想要改变却觉得无法改变。当他听说哲人“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这一主张时,找到了哲人进行辩论,企图驳倒哲人。
内容就此展开,在若干次辩论里,哲人慢慢揭示了“自我接纳”,“课题分离”,“横向关系”,“他者贡献”等概念。
青年慢慢解惑。原来要想幸福,首先得接纳自我。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只有自己决定的,而不是有别人的意见来决定的。如果做的事情你觉得合理,那么做好这件事,别人的评价是别人的事,别人的不合作也是他人的事,要做到课题分离。这是一个主观的世界,只要改变自己的想法,世界就会随之改变,不要让自己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将自己幸福的开关握在别人的手里。
最重要的是,活好当下的每一刻。不要为过去遗憾,不要为未来忧虑。当你努力的跳好“此时此刻”这支舞,未来到哪里都没有关系。
这只是看了一遍的粗浅理解。这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书。争取下一次写出一篇更深刻的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