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许多轻快有趣的小说,但最寻常、最有味道的莫过于《浮生六记》,总能让人感受到平凡中的快乐,对小小日子联想翩翩,怀有暖暖的小小幸福感。
张爱玲曾感叹过人生三大遗憾,其一便是《红楼梦》未完。同样《浮生六记》今天看到的也是残本,前四卷和后面两篇完全两个味道,读之乏味。脱离了主心,自然失去灵魂。
幸运的是虽然有这四篇,将二人的点滴尽可收录,为我们留下了这份遥远而美好的故事,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那个时期平常人家在生活中的闲情趣事。沈复的笔下自然、随意、朴素、浅白、温暖、宁静、优美,不多加修饰而不失宛转。
故事里的小人物,要从读历史的心态来看,是微不足道的,如同沧海一粟。若非杂文闲叙有幸保留,谁又会知道有这么段人物插曲的存在。
关于《浮生六记》感文我应该是第二次写了吧。记得两年前有一篇《赏别人的爱情 槛外人有感》中也有过感悟,只是再读原文意味更悠长了。如:从“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再度认识芸娘。二人谈诗论词戏言间,又从“当日文君之从长卿,或不在琴而在此乎?”再识沈复。都令我不亦乐乎彼此间!
第一卷开篇,我给芸娘画出了类似于佟丽娅的模样,只因“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从“相理学”角度看,这类女子通常心地善良,人畜无害,持家或稍逊些。削肩长项呢,略显福薄寿浅。芸娘这种心质致纯之人,必然容易被世俗中伤,沈复对她的初印象评价也预示着其后来的命运。
鸿案相庄甘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家庭之内,或有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见之者。
相知相守二十多年,仍如初恋般心跳牵挂,仿佛怕被旁人撞见的小儿女一般。天呐!这段朴素的文字简直是太有趣了!有趣到羡煞人也,有趣到令人感动。能把日子过成这样真是奇了!但转眼一想,其实爱情和现实生活本就不是对立的,至于世间很多夫妻把初始美好的日子弄的各种矛盾对立,究竟是修为不够,还是自私和后来不断得堕落以及那眼花缭乱的形色之欲,毁掉了生活本身的乐趣呢?!也许啊,有些人,在对未来的勾勒中,一开始就没把诗和远方规划进去,纵使腰缠万贯,也不过是物欲横流。实在让人不值!
独怪老年夫妇相视如仇者,不知何意?
难怪沈先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羡慕过许多情侣、夫妻间的甜蜜往事,最向往的还是沈复和芸娘间久而不衰的新鲜感。越来越觉得,高级的相处模式,还是能以友处之,胜似亲朋,亦夫妻亦知己又亦哥们。兴许吧,江南人骨子里的细腻,并不是多数人能学来的;也可能大多数人迫于生计,早已没有窃窃私情的闲心。常常呢,就是在浮尘乱像中于“日子”渐行渐远渐无谓,假装很生活吧。
所有故事里的结局往往悲情收尾占据主流,令人惋惜而伤感。《浮生六记》也不例外,开始你情我浓,高山流水,天地、花草都灵动惟俏,至第四卷《浪游记快》芸娘离沈而去,着实让人肝肠寸断,痛惜不已。悲芸娘之不幸,叹沈复后生之哀。总之这篇读着太煎熬了。遥想多年前读至《红楼梦》九十八回“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那天崩地裂的难受,好久好久没这种感觉了。于今人将悲伤跃然纸上,古人含蓄的表达更引人入胜。
几年前读至卷四后半部分,总觉得沈复这人啊,有点公子哥做派,缺心少肺的。都败落这般不堪境地,究还有心游山玩水,莫不是芸娘错付了?但她并没有丝毫觉得沈薄待自己啊?
今天再看,明白了很多文字之外的东西。因为我也曾经历过困顿和挫折,近乎抑郁的边缘,那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沉迷下去?后来我懂了,就当给自己的心放个假,任由心之所往。看似没心没肺,实则这一过程无不是涅槃。过了,海阔天空,百花齐放。是无奈,也是必然。首先,得有活下去的理由。
许巍在低谷期间上了一趟“峨眉山”,然后就有了《蓝莲花》的升华。之后,他比从前更加自信、坚强。沈公子当时何尝不是这般所感呢!有升华后的感悟,笔下才有回忆的过往,尽显沧海桑田后的平静。
总之,人到了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年纪,一定不能按部就班的过日子,不然就真得只是活下去了——
言故事之外,只剩一句感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