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竹桃苑强国风摄影随笔专栏
一场蚕丝之战,导致中国养蚕技术外流西方

一场蚕丝之战,导致中国养蚕技术外流西方

作者: 渴死之水 | 来源:发表于2018-11-29 21:52 被阅读26次

    东罗马皇帝査士丁尼一世一直想恢复罗马帝国往日的疆域。他与波斯萨珊王朝因争夺东西方商道和小亚细亚地区的霸权,关系十分紧张。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满足对外征战的需要,他大批招募雇佣军。而要维持庞大的军队,就需要投入大笔军费,可偏偏帝国这时又爆发了瘟疫,东罗马帝国的财政因此不堪重负,于是他就在收益最高的蚕丝贸易方面打主意。

    查士丁尼一世

    蚕丝是织绸的重要原料。当时,亚洲商人通过东罗马帝国,将丝绸这种奢侈品供应给欧洲上层人士,获利极其丰厚,查士丁尼也从税收中充实了国库。

    丝绸是公元前从中国传入欧洲的,在査士丁尼一世时代之前,只有中国人会养蚕缫丝,西方人对此一无所知,他们认为丝是从树上长出来的。为了垄断蚕丝究易,维持高收益,中国政府只准输出蚕丝和丝绸,而严禁蚕种出口。由于路途遥远,运输艰难,运到欧洲的蚕丝和丝绸的市场价格,几乎与黄金相等。

    当时从中国贩卖蚕丝,经丝绸之路”运到欧洲去的,主要是波斯人。他们从中获取了大量的利润,这使查士丁尼垂涎三尺,他很想从中分一杯羹。

    然而,波斯在丝绸贸易谈判中态度强硬,始终不肯让步,查土丁尼非常恼怒。于是他打算诉诸武力,强迫使波斯就范。

    不料波斯严阵以待,对东罗马帝国的武力威胁根本不予理睬。无奈之下,查士丁尼就跟北非的埃塞俄比亚国王订立联盟,试图通过他们同东方进行蚕丝贸易。可是,波斯人因为控制了小亚细亚的东西方商路,与东方的贸易关系十分牢固,埃塞俄比亚无缘置喙。查士丁尼恼差成怒,终于在公元五四零年发动了对波斯的战争。

    蚕丝战争

    查士丁尼在发动战争的同时,一面提高波斯货物入境的关税,抵制蚕丝进口,一面又在国内颁布蚕丝定价,防止丝价上涨。

    东罗马帝国的雇佣军装备很好。他们身穿当时防护效果最好的锁子甲,头戴尖顶狼皮盔,手执足以掩护全身的凯尔特式大盾牌和双刃斧钺,还有长矛标枪等锐利的攻击性武器。东罗马重骑兵和弓骑兵是当时世界上令人生畏的突击力量。但是,这些军队打仗只是为了饷银和战利品,因此战斗意志并不很高。而萨珊王朝的波斯军队也是那时世界上最强悍的军队之一,波斯军队的装备精良,作战勇猛。所以战争持续了好几个月,双方互有胜负,波斯并没有被东罗马帝国打败。

    东罗马武士

    战争被拖入胶着状态,已经令查士丁尼正非常焦急了。而此时由于战争,导致丝绸缺货,市场收购价提高了三、四倍,查士丁尼对此一筹莫展。

    当时东罗马帝国的泰尔和培卢特两个位于叙利亚的城市是丝绸工业中心。那里的工场专门加工中国的蚕丝。把从波斯进口的中国绸缎分解开来,成为一根根极细的丝线,然后捻上麻线,织成绫纱,再染上色,绣上花,以高价在欧洲市场出售。有时,把从波斯进口的中国素绢,直接染上颜色,绣上金线,以极高的价钱卖给欧洲、北非各地。所以,蚕丝的加工,是东罗马帝国的一宗重要收益。

    可由于原料缺货,泰尔、培卢特两地的丝绸工业已经停工很长时间了,丝绸工人失业了好几个月。他们衣食无着,生活难以为继,很可能起义。

    面对在这种困境,大臣们的建议与波斯议和。查士丁尼权衡利弊后,也同意了。

    经过谈判,波斯同意议和,但是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东罗马帝国要放弃从波斯进口货物的限制,而且,每年要补贴波斯一万一千金镑。

    波斯人的要价令查士丁尼恼怒万分,正当他前后犹豫时,有两个自称了解蚕丝生产过程印度僧侣求见。

    这两个僧侣告诉查士丁尼,由于中国梁朝皇帝笃信佛教,聘请了许多印度僧侣去宣扬佛经,所以他们因此到过中国。

    查士丁尼从那两个僧侣那里了解到,丝不是长在树上的,而是蚕吐出来的,它是一种小虫,专吃桑叶。

    查士丁尼大喜过望,当即许以重金,要求那两个僧侣设法把蚕种和养蚕技术引入东罗马。

    召见结束后,两个僧侣经波斯来到中国,向中国人学习养蚕和丝的技术。然后,把许许多多的蚕卵放在竹竿里,再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君土坦丁堡。

    僧侣献蚕种

    蚕卵带到君士坦丁堡的那一年,是公元五五二年。从此东罗马人学会了养蚕丝,打破了波斯人的贸易垄断。

    到公元十二世纪十字军”第二次东征时期,南意大利王罗哲儿二世,在君士坦丁堡俘虏了两千多个丝织工人,把他们全部迁移到意大利去养蚕丝。此后,意大利就成了欧洲蚕丝工业的中心。

    关于那两个僧侣从中国将养蚕技术引进欧洲的说法,历史上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他们不是从中国本土,而是从西域盗取了这项技术。

    对于中国养蚕技术流入西域的原因,《新唐书》有这样的记载:

    “于阗,或曰涣那……初无桑,丐邻国,不肯出,其王即求婚,许之。将迎,乃告曰:

    ‘国无帛,可持蚕自为衣。’

    女闻,置蚕帽絮中,关守不敢验,自是始有蚕。

    女刻石,约:无杀蚕,蛾飞尽得治茧。”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于阗国没有养蚕技术,就请求邻国输出,但邻国不同意。无奈之下,就向邻国请求联姻,得到了邻国同意。迎亲时对公主说,我们那里没有蚕丝,你要自己带蚕种去,那样你自己才会有丝绸衣服穿。公主就把蚕种藏在帽子里带了出去,从此,西域就有了养蚕技术。成了于阗国王妃的公主命令不让任何人伤害桑蚕,只有在蚕蛾飞尽后,才可以处理蚕茧。如果违反,神不保佑。并将此命令刻在石碑上,成为制度。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讲到瞿萨旦那国时,也讲了一个相同的故事,那个瞿萨旦那据考证就是于阗国。玄奘还提到王妃为这些最早的蚕种修建了一座寺庙,名为麻射僧伽蓝。

    新疆丹丹乌里克还出土过一块木板,上面画有那位公主,就是阗国王妃把蚕种藏在帽子里带出国门的故事。

    公主在帽子里藏蚕种

    养蚕技术此后在西域各国传播开来,波斯也获得了这项技术,并利用贴近东罗马帝国的地理位置,垄断了当时的东西方丝绸贸易。最终因为其中的巨额利润,引发了蚕丝战争。东罗马帝国获得养蚕技术后,与波斯萨珊王朝的关系并没有缓解,两国之间的战争又持续了近一百年,最后波斯惨败,而东罗马也因为长期战争而衰败了,最后这两个帝国分别被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征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场蚕丝之战,导致中国养蚕技术外流西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uk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