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孩子互动时,孩子生气了,不理我。我发现自己当下自动化模式又出来了。大脑还在系统1的状态。事后有觉察,发现自己没有启动系统2,自己深陷在事情里,觉得自己有委屈,还有点儿想甩锅,推卸责任,就为自己辩解。没有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需要。事后想想我比较恰当的做法是先道歉,安抚孩子的情绪。等孩子情绪平稳了才能说自己的想法。自己是成人,要承担父母的责任。即便孩子认为妈妈没做好,不是一个好妈妈,那又怎么样呢?妈妈还可以在今后做好呀。没有必要去推卸责任,没有必要去为自己辩解。
这件事带给我的启发是:与孩子沟通时,一般不在内容上回应,要回应感受、情绪、需要等,还有渴望,而不是事情。不被孩子的思路带跑,不要受孩子情绪的扰动,做一个内在稳定有力量的妈妈。妈妈要时时觉察自己,既要身处事里,又要身处事外,既能同理孩子,又能看到孩子的感受、背后需求。当孩子的需求被看见了,甚至被满足了,他的内心就会平复了。
孩子能够做决定前先调查一下,特别好。我当下没有及时肯定孩子,还可以事后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很自然的提及这件事儿并做肯定。
孩子在学校生活中会有烦恼。烦恼会产生应对能力,是他成长的契机。事后妈妈要引导,用问句,不要直接告诉,不用陈述句。
还是要修炼自己的稳定性,在孩子有情绪时,做一个好客体,用自己的稳定来带动孩孩子的稳定。这是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