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思维源于“黄金思维圈”,即我们认知孩子问题的方式。
黄金思维圈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3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从养育孩子方面来说,是指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你的思维层次是在哪里?
what层面,看到孩子问题是什么,也就是问题的表象;
how层面,应对孩子问题的方法;
why层面,探索孩子问题的本质原因。
通过了解我们的育儿思维层次,并且进阶思维层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养育孩子。
下面”以孩子玩手机,不学习“为例:
作为家长,当你看见孩子玩手机而没有学习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会想些什么呢?你会做些什么呢?
what及how层面的家长,当看到孩子玩手机而没有学习时,会集中于这个问题表象,进而感到生气、厌烦、恐慌、焦虑、愤怒、失望……
他们可能会认为孩子不懂事、不自律、不爱学习,有的甚至会陷入到灾难化思维中,开始一连串的联想:想到孩子不学习,成绩不好,进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学,没有好的工作,进而没有幸福的人生。从而加重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影响对待孩子问题的方式。
有些家长可能会采取一些行动来应对孩子玩手机的问题,有的可能会收缴孩子的手机,责骂孩子,甚至打孩子等。当然,也有极少的家长会放任自流,不管不顾。
这些行为都只看到了孩子玩手机这个问题表象,仅仅是针对这个表象采取了一些行动,常常是无效的,甚至会加重孩子的问题。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确认问题是否真的存在。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孩子只玩手机,完全没有学习吗?孩子是否已经学习完了,然后才玩的手机?孩子是否有自己的时间安排,想玩会手机后再去学习?孩子拿着手机的时候是在玩还是在用手机学习呢?
如果孩子学习了,或者有自己的安排,父母却不知道,只从根据看到的问题表象去处理,那么可能会误会孩子,让孩子觉得委屈,也感到不被信任。所以家长在采取行动前,先要确定问题是否真的是问题。
若孩子确实是只玩手机,而没有学习,也不建议家长立马采取行动。若急于采取行动,通常是冲动或”药不对症“的。家长或许可以从why层面上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子?
孩子玩手机不学习,是否与环境有关呢?因为现在很多家庭,不光孩子玩手机,家长也是如此的。家长是孩子模仿的榜样,所以当我们希望孩子养成什么样的习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自己也要努力养成那样的习惯,成为那样的人。记住,自己没有的东西,去要求别人拥有,那是不公平的,也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有的孩子玩手机不学习,是因为心里孤独或者感到受挫。孤独的人,内心是茫然的,情绪也是低落的,而手机可以给他陪伴,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暂时放下那些不舒适的感受。
我的侄女,10岁,每天回到家便是拿起手机玩。起初,她的妈妈一度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办法改变,她离不开手机。可是,我回家后,她却愿意跟我去老家,一个没有wifi,不能上网的地方。经了解发现,她玩手机是因为孤单,没有人跟她玩,陪她一起做事,当她找家人的时候,通常收到的都是拒绝,所以只能与手机为伴。
当然,玩手机而不想学习还有很多原因。即使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也会有着不同的原因。面对问题,只有找到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记住,孩子的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好的应对方式,会引导孩子走向更好的方向,而不好的应对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会加重孩子的问题。
面对问题,不要只看表象,要看看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