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黄,这世上一大半人都经历过!
你想问是哪种黄?
就是那种咯…
“10个宝宝8个黄”
对的,我们要聊的是新生儿黄疸,大多发生在孩子出生后2-3天。
“黄疸是种常见的症状,并非一种疾病名称,它是由于血液当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的黄染。”有的孩子几天功夫通过排便和排尿,胆红素慢慢就降下去了。
要注意的是血中胆红素太高流经大脑时,会对脑细胞造成伤害,如果出现婴儿出现黄疸一定不要掉以轻心,请听儿科医生的话。
为什么我家孩子会黄?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全身都黄,说明这病在血中,只有血液可以流到全身各处,一丝一毫都不放过。
血液有三种成分:血细胞、血浆、血小板。
我们把血浆离心,一部分是纤维蛋白,一部分是看起来清亮的血清。
我曾经讲过血液会在人体全身各处流来流去,从心脏—头皮儿—手指尖儿—脚底板都有血液的流动。
比如胰腺排出胰岛素到血液中可以降低血糖。
比如垂体排出生长激素进入血液中进流动到人的全身骨骼,小不点变成大高个。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各种酶…都是在血清中检测的。
衰老的红细胞经过脾脏的时候被识别出来,被巨噬细胞吞入分解成了a胆红素进入血液中,经过肝脏以后变成b胆红素从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即胃和小肠的交接)到小肠帮助消化食物…
因为b用试剂后直接变色,a必须处理后才能变色。
后来经过测试发现a在肝脏结合了一些蛋白变成了b。
所以a又叫未结合胆红素,b又叫结合胆红素。
a和b加在一起就叫做总胆红素。

我们的便便为什么黄?就是因为他们是黄色,经过尿和便排出,总胆红素才会慢慢降下去。

可是要是a或者b进入血液太多了,人的皮肤和眼白我们肉眼就能看到发黄。
“大夫,到底为什么小婴儿会黄疸啊?”
生理性黄疸:顾名思义是婴儿生长的正常现象,小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他的血管里氧气都是妈妈通过脐带血管给的,自己不能呼吸氧气含量高不了多少,当他自己突然开始呼吸以后,红细胞的氧气一下子高了太多,它也需要适应,一部分无法适应的红细胞就被破坏掉了,经过脾脏的时候被吞掉分解最后成了了a胆红素。
母乳性黄疸:妈妈的乳汁里也的孕二酮激素会通过哺乳进入孩子身体,会对孩子肝脏的排泄功能有抑制,使得a胆红素不能变成b胆红素,不能从尿、便排泄掉。
病理性黄疸:
1.新生儿和母亲血型不合,造成新生儿溶血,红细胞破坏太多。
2.新生儿有肺炎或肠炎,影响了胆红素的排泄。
3.新生儿身体里红细胞过多,出生后相应的破坏太多。
4.婴儿喂养不当,排便排尿太少,胆红素不能及时排出。
5.肝炎/胆道闭锁,导致胆红素不能顺利排出。
总之最后血里的总胆红素越来越高到达一定的数值,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小黄人”。
“那…大人也会有黄疸啊!”
“不管是什么病因,比如红细胞破坏的太多,产生的a胆红素太多(溶血性黄疸);肝脏分泌胆汁的通道堵住了(胆汁淤积性黄疸);肝脏生病不能把a完全变成b了(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天生有问题,不能吸收、结合,排泄a。(即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不管是什么类型,比如以a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以b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都是一个道理:进入的多了排出的少了。”
“那应该怎么治疗呢?”
“很简单啊,堵了的就通开,溶血的就治疗溶血,肝细胞生病发炎了就治病…”
“呃…”
“看来人体医学也没有那么难懂啊…”
“对了,为什么你们总是喜欢扒开病人的眼皮看—呃眼白…医学名词叫“巩膜”来着。”
“因为人的眼白里某种蛋白特别喜欢胆红素,喜欢凝聚在那儿,比皮肤更容易被观察到,也更敏感。”
“好吧,原来如此。也没有那么神秘啊。”
“呃…那你们以后还会崇拜我、觉得学医的人很牛吗?”
健康小知识:
为什么很多抽血检查要求必须空腹?
我们去医院体检时,很多抽血的项目要求大家不要吃饭就是因为需要的是清亮亮的血清,刚吃饭以后,尤其是油腻的食物最初几个小时就会进入血清中,可能会油腻腻的粘在机器的检测口上,不仅影响结果,还可能破坏机器。不过要是足够6-8小时,这些东西就在血清已经被清除掉了。
但喝一两口白开水什么的真的不影响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