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哈里窗是由两位大学教授发明的,一位叫Joseph,一位叫Harry,他们研究出来的理论可以用如下这张表格表示。

四个框格,依次代表了沟通双方对所要沟通事情的不同了解程度。
第一种是开放区,也可以称之为共知区,双方对所要沟通的事情都很了解。这里双方沟通起来最顺畅,因为双方有足够多的共同信息。
第二种是盲区,别人对将要沟通的事情知道的多,自己知道得少。这时候沟通是不利于自己的。
第三种叫隐藏区,或者隐瞒区,即对要沟通的事情自己知道的比对方知道的要多。这时候自己如何做就非常重要,甚至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境界或是格局。
第四种叫未知区,是双方都不知道的事情。如果双方都就这方面进行沟通就会出现困难,毕竟对于不知道的事情不太好发表意见。
双方想到达良好的沟通效果,最好在共知区进行,但双方的共知总是有差异的,所以沟通时尽可能增加共知区的比重,让其在四个象限中占比最大。
对乔哈里窗的解读很有启发的是我看到宁向东老师讲的关于分享。分享其实涉及到隐藏区(隐瞒区),那么此刻,你是否会把自己知道的对人有用的东西分享给不知道的人呢?尤其是关乎到利益、金钱的时候?分享是不是也和一个人的境界、格局有关?
就框架本身而言,我们毫无疑问应该分享,减小隐藏区增大开放区可以做到双赢的结果。但人并不总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是自私的,所以很多人会分享,很多人不会,也有很多人选择性的分享,我们并不能去评判对方的对错。我只想说别做一个把自己包裹太紧的人,放松点就很好。
非常赞同宁向东老师说的有效地进行沟通,前提是健康的心态。心态不同,一个人和其他人的共知范围、共识范围就会不同,做出的选择也会不同。
如何减小自己的乔哈里窗中盲区?
乔哈里窗还可以运用到什么方面?
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扇窗,给你一个看清自己的、提高自己认知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