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食
年少记忆|小镇澄溪|12道乡味

年少记忆|小镇澄溪|12道乡味

作者: 三秋树繁 | 来源:发表于2019-01-18 22:00 被阅读6次

在我的家乡,赶集叫赶场。逢3、6、9,赶澄溪埠。我爷爷那一辈都是称镇为埠,如果怹老还在世的话,1月10号(腊月初五)那天就满93岁了,而我健在的奶奶也已经85岁了。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所以儿时的我被养得脸红扑扑、手胖乎乎。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总是最长久深刻,哪怕是当时普通得不值一提的日常三餐也照样会在某天勾起泛滥的回忆。

念小学时的我基本上都是正正经经在家里吃饭,很少在外买零嘴吃,所以对小镇风味的鼎盛体验是在初中时期实现的。那时的我尝够了校园里披星戴月(早晚自习)、冬寒夏暑(冷暖自知)、单调枯燥(三点一线)的“滋味”,以至于每到周五都处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只要放学铃声一响就立马背上书包走人,然后悠哉游哉地在摆满各种小吃、零食的街上徜徉。自然而然,小镇风味成了年少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罗定回澄溪调整了4天后就投身寻觅乡味,并以据之发布的长文当作正式跨入美食写作圈的敲门砖为目标来严格要求自己。眼看春节将近,从外地回乡的人逐渐增多,镇上的人气也越来越旺,为避免与赶场购置年货的老乡们“挤油糟”(这是个乡土词,重庆地区的市民应该都懂它的意思,只是中老年说得多,而青少年脱口即出的是“人从众𠈌”),所以此次觅味行动集中在5天之内完成。

人潮涌动

本次行动从1月14号开始到1月18号结束,全程以小吃为主、零食为辅;以车摊为主、门店为辅;以咸甜为主、麻辣为辅;以可口为主、卫生为辅;以现金支付为主、电子支付为辅。(因为多是做小本生意的流动摊位,所以很少有招牌,也很少用二维码收款。值得一说的是,镇上久经时间考验“存活”下来的乡味摊店基本上都是家喻户晓的那几处。)本文按吃拍先后顺序记录,每张图片均为原创。另外,因为手机镜头离食物很近,所以看上去份量较大。

#1月14号早上#

【车摊:糍粑】

原料一览

散装白砂糖、秘制黄豆面、纯手舂糍粑

包裹糖面

全镇资格最老的小吃,如果它排在第二,那没什么敢排第一。

糍粑(2两)

注:1元1两,现揪现称。

特写

清香软糯、甜润味美(在我们这儿,除中秋节有吃糍粑的习俗外,也兴在新婚祝寿时送糍粑作礼品。)

#1月14号下午#

【车摊:麻辣串】

滚烫的串锅

不同的格子烫不同素材的串

烫好的串

豆皮、海带、魔芋、莲藕,四款经典的串。(麻辣串就是用竹签串起、方便食客进食的麻辣小吃串,它是草根美食最大众化的体现。)

注:1元1串(读小学时,1毛1串;读初中时,5毛2串;读高中时,5毛1串;读大学时,1.5元2串。)

调味一览

辣椒油就足够吊起顾客的食欲,更何况还有小葱、折耳根相佐。

特写

麻辣鲜香、软和入味(经过剪碎、加料、搅拌之后,麻辣串貌似成了凉菜。)

#1月15号早上#

【门店:油面筋】

炸制一览

锃亮的火钳、特制的炸锅、焦黄的老油、发好的面团、适宜的火候、娴熟的技艺,凭此才能做出全镇最地道的油面筋。(整个澄溪有两家店在做油面筋,这家的油面筋完胜另一家。)

现煮油面筋(4个)

终于吃到了心心念念的现煮油面筋,以前吃的都是现炸油面筋。

现炸油面筋(3个)

注:1.5元2个(现煮4个,现炸3个,共5元。本想花4.5元买6个,可是老板娘说5元7个更划算。)

特写

金黄酥软、绵实劲道、口齿留香(如果来自其他地方的同学朋友到我家做客,我定要带TA吃这家的油面筋。)

#1月15号下午#

【车摊:酸辣粉】

设备一览

康熙路段最干净整洁的小吃摊,毕竟客户定位乃“祖国的花朵”(摊位附近就是澄溪小学和澄溪幼儿园)。

酸辣粉(小份)

注:3元小份,5元大份。(酸辣粉是除了火锅之外的另一大重庆美食名片,在全国各地都很出名。)

打包带走

外面寒风瑟瑟,带回家慢慢吃。(之前在罗定的时候,气温起码都在十多度,相比之下,发觉西南这边真的冷skr人。)

特写

薯粉爽滑弹牙、汤汁酸辣可口

#1月16号上午#

【地摊:泡粑】

装备一览

定制的竹编背篓、保温的薄膜棉布以及放置样品的滤布筛箩(以前有两三处在卖,现在只剩这一处了。多年之后,也许就买不到了。)

称好装袋

赶场天才有卖的,1、4、7和2、5、8在邻镇卖。

泡粑

注:3.5元1斤(很久没亲自买来吃了,只记得读小学时,1元10个,当然那时的要小一些、薄一些。)

特写

洁白松软、醇香绵甜(以我家墙壁为背景,用手机给它们拍了一系列可爱的写真,最终选定这张作为代表图。)

#1月16号下午#

【车摊:炸洋芋】

招牌一览

刨冰、奶茶、凉面、炸洋芋、麻辣串……

炸洋芋

正在炸我点的洋芋(因为头顶撑了一把品红色的大伞,所以图片看起来红彤彤的。)

原味洋芋

炸洋芋又称狼牙土豆,是一种解馋又管饱的大众小吃,深受男女老少喜爱。

特写

香辣入味、面软可口、回味无穷(读大学那会儿,也偶去小吃街买糖醋麻辣味的炸洋芋当零嘴。)

#1月17号早上#

【门店:麻圆】

特色一览

酱香饼、猪肉饼、麻圆、油条

店设

老板在门口负责招呼客人;前桌吃完还没来得及收拾。

早餐

注:豆浆1元1杯,麻圆1.5元1个。

特写

麻圆焦糊绵空、油腻齁甜,豆浆寡淡无味、冰凉透顶。(这家开了十几年的老店,东西做得越来越马虎。尽管如此,它仍是整条街生意最好的早食店。)

#1月17号下午#

【车摊:烙饼】

摊位一览

锅子、钳子、饼子、盖子、盘子、团子……

面团

用来蒸的话就成了花卷,用来烤的话就成了烧饼。

烙饼

在家把饼切成了6块,搞得像是在吃披萨一样。(其实,饼也没多大,反正就这么大。)

特写

外焦里软、葱香肉嫩、咸鲜微麻

#1月18号上午#

【门店:小麻花】

拧麻花

正如老板说的那样,机械比手工省事多了。这“家伙”简易可控、高效有序,真的是强迫症看客的福音啊。

炸麻花

操作简单方便,为中国制造点赞。

小麻花

注:1袋1.5斤,10元1袋。

特写

金黄小巧、香甜酥脆、老少皆宜(小时候常吃的手工老麻花既硬又干,可是比这种小麻花要香很多,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年少情结吧。)

【门店:米花糖】

防潮隔灰

一块块尤物,在向我招手。

称重

注:8元1斤

米花糖

两种口味,上面是糯米花生,下面是薏米花生。(以前吃的大都是小米芝麻口味,现在很少有卖的了。)

特写

清香松脆、甜而不腻、不砂不化

#1月18号下午#

【车摊:炸豆干】

佐料一览

酸萝卜、辣椒面、辣椒油……

炸制

显然火腿肠最受欢迎,可它却吸引不了我。本想点苕皮的,可是转念要了豆干。(原先都是用明火烧烤,不知道是不是环保查得严了,现在都换成了这种设备。)

炸豆干

注:2元1串(其他炸串的价格不清楚)

特写

麻辣酸爽、豆干柔韧、萝卜脆嫩(或许是单纯油炸、少了烟熏火燎的缘故,吃着吃着感觉街区真的变了,变得与时俱进,而我还眷恋着年少的味道。)

【地摊:苞谷泡】

工具一览

鼓风机、煤炭炉、火钩、爆花罐、洋锤、罩篓

出罐

出罐瞬间,砰的一声,烟雾缭绕。

苞谷泡

注:3元1罐(生苞谷自备),1罐装3.5斤生苞谷,1次转8到10分钟。

特写

香脆微甜(因其表面附着重金属铅,所以不宜多食。)

【后记】

12道乡味

小镇风味远不止这些,只是它们承载着我的年少时光,让即使远在异乡的我也不禁暗自重忆故地的美好。

因为现在是冬天,凉虾、冰粉、刨冰等这些小吃只有夏季才卖,所以此次寻觅乡味行动留有些许遗憾。

相关文章

  • 年少记忆|小镇澄溪|12道乡味

    在我的家乡,赶集叫赶场。逢3、6、9,赶澄溪埠。我爷爷那一辈都是称镇为埠,如果怹老还在世的话,1月10号(腊月初五...

  • 一碗汤水说汤溪

    年少的记忆,恍惚就在一碗“汤水”之中。 闲聊之间,说及“汤水”,大凡40出头的汤溪人,记忆中似乎都...

  • 夜深 念家

    小城的夜景 小镇的鸭肉 家里的 芭乐梨与艾草粿 苹果甘蔗还有桃 满满的 家乡味

  • 家乡的水芹菜

    前言:家乡的水芹菜是一道美食,对于一些年少离家,常年在外工作、定居的桐城人来说,却是最最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 19...

  • 純溪小镇

    啊 晨曦 映白露 梳连云山 袅袅炊烟起 集市鸡鸭共鸣 倚小桥流水栏栅 望娇娘河水搓衣裳 几人话里描美景 莫如纯溪小...

  • 栖溪小镇

    当你老了 你需要的并不是繁华的商圈 也不是快节奏的生活 更不是喧闹烦躁的城市 你需要的~~~ 是那春暖花开的温暖 ...

  • 栖溪小镇

    中国院子

  • 纯溪小镇

    五律·纯溪小镇 幽谷寻遗迹,乔林爱此乡。 溪流心曲尽,纯淑美名扬。 豹虎歌金洞,猴鹰舞翠房。 奇峰筑仙宅...

  • 廷友“澄怀观道”当代中国名家学术精品展1月12日在北京开展

    陈廷友“澄怀观道”当代中国名家学术精品展1月12日在北京开展 “澄怀观道”,的审美追求或说审美理想,是道家境界,是...

  • 远游郎

    年少不知家滋味,爱远游。 爱远游,只为自由强远游。 而今尝尽他乡味,欲还乡。 欲还乡,却叹还乡路漫长。 年少轻狂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少记忆|小镇澄溪|12道乡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mo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