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在现实生活中有两层意思,“你有精神病?”“你有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意思,前者是一种定义,但你并非真的有精神病,对你下定义的兄弟感觉你的行为异于常人,就好像说你骨骼惊奇一样。后者是一种陈述,你是有精神病的,我们不能一起玩耍,危险。
如何定义精神病,医学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但普通人对于完全不感兴趣,如果你去尝试,会发现,原来我们大家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精神病的征兆。难以描述的事情就交给小说家吧,放大细微特征,缩小冲突,举重若轻的姿势,将其中通俗的传递给读者,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就是很好的代表。
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在不惑之年喜欢上绘画,逐渐开始影响家庭生活,随着对绘画情感的迸发,迷恋的心态,开始出现一块自我的区域,生活在其中,家人进不去,自己却乐在其中。这个时候,作者的大脑已经处在极度活跃的状态,以外界的视角观察,就是一种异于常人。如果就此打住,也只是一种嗜好,即使这种嗜好会影响到生活,但也只是影响到生活。接着主人公的情感与精神继续燃烧,他开始背妻子,生活摒弃,普通人会设法自救或许他救,他没有,继续在燃烧。最终默默无闻的死在一座居住的山洞中,留下令人赞叹的绘画与不解的谜团。
一位打工人就是这样锐变为一名精神病患者。我们可以纠正这种行为吗?可以,却很难。他们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尤其在初始阶段,却难以控制,不是控制他的行为,是他的大脑,好像有一根神经,在某一段年龄,某一个时间,某一次谈话,它要作出过激行为,其它神经在这个时候表达抑制,但他们沉默了,任其疯狂的表现自己,抒发情感。
茨威格笔下的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就是这样的渐变人,普通人也是如此,没有天生的精神病患者,却没有一个人不带有精神病的遗产因子。茨威格也给予了尝试结局的办法,为何说是尝试,首先他只是将这些作者与歌德做对比,同样是文采横溢的作者,歌德就将自己的情感控制的很好,没有引起精神的突变。其二是茨威格也没有逃离这样的悲剧性,或许有些读者说,他是一种选择,是的,这是一种不恰当的选择。这是一次精神上惨痛的撕裂,如果他还有生命,或许后面展现的就是病态的行为。
真正的救赎我们选择在医院,但束缚,甚至殴打确实可以抑制精神的蓬勃发展,但也可能导致更为严重而激烈的精神波动。试想一下,正常人在经过医院的这些治疗后,可能健全的回归社会吗?何况是病人。
最好的医生就是自我,那时一场自救,而手术刀就是那把约束塑造的控制钥匙。
小城雨天
2020/1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