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一直想知道在传统渠道上发表作品的作家写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这本《三月烟花千里梦》就是由非常典型的传统作家肖复兴的散文集。
首先散文这个文体我就非常喜欢。因为本身散文的重心在于写情感体验。在行文过程中语言优美、意境深邃。但最重要的依旧是在文章中要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这本书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写自己青年和年少时的记忆,第二章写的是自己青年和年少时的地点、场景,第三章写的是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作品和与作品中的细节、人物相关的回忆,第四章写的是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物件。这样的分类就像传统作家工整不跳脱的文字一样排得整整齐齐,不逾矩。
整本书看下来,里面所有的文章都特别像小时候做语文卷子的阅读理解看的文章。后来再翻看肖复兴的个人简介,里面最后一句话写道,“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然后恍然大悟,“哦,确实是在做阅读理解!”
但是小的时候看和长大了以后看,对于内容的理解完全就是两码事。小的时候看这样的文章,觉得文字写得一点也不优美,为什么不用一些华丽的语言去写一写华丽的场景。但是长大了以后再看就会觉得作家是不一样,怎么可以用这么简单的文字写出这么细腻的表达。但是在内容中又时时刻刻透露出作者良好的文学功底:
作文则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为迎合老师、时尚和考分而充斥着假大空,将抒发个人真实的情感、对世界真挚的认知和对现实真诚的旨意这样作文的本意,抽骨吸髓,删汰太多。
文字节奏简单,长难句少,但是这其中对于遣词的安排却一点没少。这就好像一个女孩儿想怎么样变得漂亮?不是让自己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体,只是要在不经意间让自己最突出的优点显示出来就可以了。
好的遣词是如此用法。为了这不经意间的惊鸿一瞥,却需要作家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能出一些功夫活。
小的时候我们的缺乏对于生活细节的观察,也缺乏对于自己情绪的抓捕和体验的能力,所以总是喜欢一些天马行空可以满足自己想象力的东西。就算回到过去,再拿起当时的东西去读,其实结果也一样。因为在那个阶段,人生的体验是不会变得。过去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存在记忆力更好,长大以后眼睛里的世界与小的时候大有不同。
小的时候看这种散文,就是一篇讨厌的课文或者讨厌的阅读理解。长大以后再看,时常想的都是为什么人家写东西能写这么好,我却写不出来。原来有很多专业知识设置出来确实就是在细节处区分行内人和行外人的。
其实人一生中能写的东西可以说多,也可以说少。如果我们是一个体悟社会、观察世界非常细致的人,他可能就是天生吃这碗饭的人,一辈子不缺内容可写。如果我们就是一个平凡人,就像很多学文学、学艺术的人那样,他们外出采风其实就是为了给自己淡如水的人生找一点创作素材。
作者一生从下乡到进入快节奏社会,人生情感的抒发很多都保留在了这小小的一本书里。人生几十年,究竟能写多少本书呢?我们要看过多少书、走过多少路才能让自己写出来那么多别人喜欢读的内容呢?
但是有一种内容我们一定是不喜欢的,就是小时候做题用的僵化式的阅读理解。在念书的时候我一直都不理解,为什么天气变阴沉了就一定是作者心情变了,或者就一定是为了烘托气氛、渲染情绪。可能作者就是为了简单的凑字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