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5日子时,崇祯皇帝故宫后的煤山,上吊自缢。临死之际,崇祯留下遗诏:“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
“溜肩膀”指人两肩下垂,喻意不负责任。崇祯就是那么个拿臣子当枪使,责任全是底下的人而与我没半点关系的主子。崇祯是那个他矢口否认的亡国之君。
崇祯十五年的松锦之战,明朝军队不敌后金,松山和锦州相继陷落,关外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而大明西北腹地还有诸多农民起义军,此时崇祯便萌生与皇太极议和之意。但崇祯又惧怕背负对不起列祖列宗的骂名,因开国以来从无议和的先例,若由皇帝发起,无异于奇耻大辱。于是,崇祯便将议和之事秘密地交付给兵部尚书陈新甲,由他全权负责与后金谈和。谁料,议和书信被陈新甲的书僮当做兵书战报给发表出去了。结果,举朝哗然,群臣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意欲投敌叛国。陈新甲百口难辩,不断上书申诉,但都被崇祯驳回。崇祯心里明白他是受己之托去议和,但是他不敢承认,否则他就要承担叛国的恶名。于是,陈新甲被崇祯以“私款辱国”的罪名斩首。陈新甲之死,使得崇祯身边的大臣看到了他的薄恩寡情,自然做起事来也就只求稳妥,明哲保身了。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合围了北京城。在发起总攻之前,李自成派出投降农民军的太监杜勋,缒入北京城中,面见崇祯和谈。对于崇祯和明朝大臣们来说,议和方案是可以接受的。在明王朝生死存亡之际,崇祯却仍想方设法将卖国议和的罪名甩得离自己远远的,让臣子们去承担骂名。他对当时的内阁首辅魏藻德说道:“今事已急,卿可决之。”他希望魏藻德能对议和一事表个态。魏藻德却默不作声,因为他心里明白,无论怎么回答都没有好下场。崇祯怒气冲冲的推倒御座,大呼:“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议和之事不了了之。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农民起义军进入紫禁城内城,崇祯上吊自杀,明王朝结束了277年的统治。
崇祯是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明王朝的覆灭就在于他不敢于担当起皇帝的责任,以致于他丧失了与群臣之间的信任。在现代社会,“溜肩膀”更是要不得的,若总是将责任推脱给别人,不光是相互之间的合作难以达成,甚至于努力搭建起来的集体也将会土崩瓦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