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家长的自我修炼婚姻育儿
摧毁一个孩子,只需“抛弃”他2次

摧毁一个孩子,只需“抛弃”他2次

作者: 十月妈妈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8-08-16 11:52 被阅读471次

昨天邻居向我抱怨自己儿子。

她唉声叹气:“不管我去上班还是下班,孩子都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好像根本看不见我,给他打招呼也不理。”

“他才三岁啊,咋对亲妈这么冷漠。不管怎么讨好他,不停给他买玩具买衣服,就是不亲近我。照这样下去,真想把他再送回老家。”

我问:“孩子以前一直在老家?”

她说:“对呀。我不是要上班嘛,就想着他那么小,谁养都一样,6个月的时候就让他奶奶带走了。后来工作忙,也没顾得上回去看他。”

“但即便如此,哪有孩子不爱自己妈啊?这孩子真古怪。”邻居还在生气,而我已不想多说。

孩子违背本性,抗拒母爱,漠视母亲,这是反常的。

反常的行为背后,必然存在反常的心理。

如果你看不见,这种反常,还会继续下去。

很多父母认为,离开年幼的孩子无关紧要,因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

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1917年,弗洛伊德就发表了《哀伤与忧郁》,他指出早期母婴分离,将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

据研究,幼儿被剥夺母爱时的痛苦,相当于成人面对亲人死去时的悲痛。

电影《约翰》,真实记录了17个月大的约翰,离开母亲后,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变化。

约翰妈妈第二次怀孕生产,便把他送到一家寄宿式保育院。

院里条件很好,配备很多玩具,以及各种尊重幼儿需求的游乐设施,工作人员尽心尽责,也特别和善。

第一天和第二天,约翰表现得都还不错,他对新环境发生了兴趣,不断探索。但找不到母亲,他有些迷茫无助。

第三天,约翰显得很不开心,他开始疏远人们,独自漫无目的地游荡。时不时大哭,声嘶力竭。父亲来看望他,他反应迟缓,但渴望跟随父亲离开。

第四天,约翰对照顾他的护士无反应,不再接受任何互动,他开始拒绝吃东西。

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一直到第八天,约翰都没有再吃东西。

最后,妈妈出现了,要带他回家,约翰号啕大哭,他不肯看妈妈的脸,不接受她的安慰和拥抱。

回到家后,约翰持续冷漠,对妈妈无回应,无需求,他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焦虑痛苦,经常情绪崩溃。

拍摄此记录片的导演很担忧:“孩子这一生可能就此毁了。”



因为母婴分离的创伤,不仅体现在幼儿的当下,还可能会影响他之后的成长,甚至一生。

心理学家曾跟踪研究过一位叫玛丽的女孩。

玛丽是一个两岁半的小女孩,可爱,聪明,乖巧。突然患病后,在医院整整度过了一年。在此不得不说,医院条件很舒适,对孩子也特别友好,遵循科学喂养。

但在这一年里,医院以保护无菌环境为由,不允许母亲陪护(20世纪的英国医院普遍如此)。

就此,玛丽享受母爱的权利被剥夺。

治疗结束后,玛丽完全恢复健康,她回到家,却表现得“不再需要妈妈”“好像不知道感情是什么东西”。

她拒绝妈妈拥抱,也不对妈妈撒娇,漠视妈妈的存在。

心理学家看着她慢慢长大,以自我为中心,对哥哥残酷无情,对同学完全漠视。

成绩优异,却越来越孤僻,排斥别人靠近,拒绝亲密。她好像不需要感情,自身也没有感情。

玛丽,再也无法信任他人,她充满戒备,压抑自己,将自己与外界隔绝。

她将内心封闭了。



在我们生活中,类似玛丽的人,有很多。童年被抛弃过的人,成年后“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有一个网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她说自己从小被寄养在外婆家,7岁时回到父母家。但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家,与父母的关系很冷淡。母亲曾主动示好,试图唤回她们的母女情。

“我很反感,觉得母亲这种做法让我很有压力,我渴望被她爱,又特别抗拒她靠近。很矛盾,觉得自己有病。”

后来,她读书,出来工作,发现自己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特别讨厌和别人有稍微亲密的接触,遇到喜欢的人,有好感的人,心里总想,反正会失去,感情不可靠,干嘛要开始。但又真的很想进一步交往。”

已经25岁的她,从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一个亲近的人,感到很绝望。

害怕面临情感抛弃,就干脆不开始,这是遭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普遍拥有的心态。

为何会如此?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幼儿与母亲分离后,自身情绪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反抗。见不到母亲,孩子通过哭泣、黏人、尖叫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这个阶段,他害怕、迷茫,到处寻找母亲,精神高度紧张。

第二个阶段是绝望。孩子变得无精打采,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没有什么食欲,偶尔会平静地哭泣。他此时思念母亲,但对见到母亲的期待正逐渐流失。

最后一个阶段是疏离。孩子似乎接受了现实,看起来乖多了,不吵不闹,还会对人微笑,胃口也变好。这时,孩子好像恢复了正常。但其实,他在心底,已彻底放弃对母爱的渴求。只有如此,他才不再痛苦。

这也是很多父母,发现被迫分离的孩子,狠心让他哭几天,就会恢复正常。殊不知,这个正常只是表象。

孩子内心,已被看不见的痛苦和绝望,凿出一个惨不忍睹的伤口,哪怕有一天愈合,这伤痕也会伴随一生,时不时就会隐隐作痛,阻碍他再寻新感情。

那如果像邻居孩子一样,伤痛已造成,有没有办法补救呢?

有,给孩子充足的爱和自由。

但这个过程很艰难。

孩子与母亲重聚后,他会偷偷观察,不断确认,自己是否可以再次交出情感,给予信任。

当获得充分的爱,孩子会由漠然变得焦虑和烦躁,特别黏母亲,并任性发脾气,挑战母亲底线。

此时我们要明白,孩子的无理取闹是在发泄内心的痛苦,发泄被抛弃的恨意。

当淤积的恨被清除,他才能再次爱。

这是一个正常的修复过程。

他需要母亲给予包容,不断告诉他爱他不再离开他,如此安全感才会得以重建。

待孩子慢慢放下戒备,就会再次接受母亲。

如若由于某些因素,我们不得不与孩子分离,请将孩子交给他熟悉的固定抚养者,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进行转移投射,并把时间控制在三个月之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如果被抛弃超过两次,他内心受到的伤害将无法弥补。



毕竟,孩子通过母亲的孕育,来到这个世界,天生依恋母亲,信任母亲,将自己全身心地交于母亲,这是一种无私的托付。

正如陶虹所言:孩子给你的是百分百的信任和爱,不要辜负他。

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将他推开。他会因此愤怒,斩断与这个世界的情感链接,陷入孤独之中。

要知道,他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是听到了爱的召唤。

所以,以爱,迎接他的到来。

也以爱,陪伴他长大。

-End-

相关文章

  • 摧毁一个孩子,只需“抛弃”他2次

    昨天邻居向我抱怨自己儿子。 她唉声叹气:“不管我去上班还是下班,孩子都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好像根本看不见我,给他打招...

  • 全世界都在指望妈妈

    最近一篇公众号文章让我很心塞,它表示摧毁一个孩子,只需要抛弃他两次。无从辟谣也无法辟谣,孩子在老家养,所以不和母亲...

  • 第三次微课,三

    你的改变,会让孩子成长为高山 同时,如果你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我价值,你只需要抽走这些元素就行了,他就是自我驾驶,立...

  • 心理上摧毁一个普通人有多简单?

    心理上想要摧毁一个普通人有多简单?心理上若是想要摧毁一个普通的人或者是原本就不自信的人,就只需要告诉我他:你不行,...

  • 外婆家

    外婆家,已经不再有外婆的味道。 摧毁一栋房子,只需要一台挖掘机;摧毁一个人,只需要一场病。外婆家...

  • 授教

    如何毁掉一个孩子?只需7步 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条: 1、让孩...

  • 做一个不摧毁孩子的父母

    做一个不摧毁孩子的父母 父母大多数时候是老师的帮凶,不断的用各种方式摧毁着孩子的自信,摧毁着孩子的成就感,摧毁着孩...

  • 【连载】杀手日记Vol.14被蛋糕摧毁的杀手

    2017年4月21日,晴,奔牛 摧毁一个人有三种方式:一、摧毁他的肉体;二、摧毁他的自信;三、摧毁他的信仰。我是第...

  • 灵魂的消散才是真正的死亡——读《1984》有感

    真正杀死一个人不用消灭他的肉体,只需摧毁他的灵魂。 才读了几页的《1984》就感到不可思议,无法想象生活在那样的社...

  • 用余生去拯救曾以为已经被摧毁的人生?

    摧毁一个人的未来只需要在他最需要依赖你的时候,强硬拒绝他的任何期待,戏谑他一次次的生涩表现,然后把他丢在外面,让他...

网友评论

  • 1559b3fcaefc:说得对。。。而且那段记忆很清晰。
  • 舞宝宝:我孩子在一岁半的时候突然离开妈妈,脱离了母乳,被抱到了奶奶家,此后,半年以后,回来我的身边,才发现安全感严重缺失,我很懊悔,可是事已至此,我只想知道,真的可以修复孩子内心的创伤?真的可以吗?
  • 家场和职场:好牛叉的文章
    十月妈妈心理:@家场和职场 谢谢鼓励~:relaxed:

本文标题:摧毁一个孩子,只需“抛弃”他2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bn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