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读书的初衷不同,有人就是因为喜好而读的,有人因为需求而读的,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太过功利,但也表明读书除却能够提高自身的修养、掌握必要的知识以外,也得到了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可,有才能者总会找到施展的舞台。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阅读就像饮佳茗、食美馔,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好享受;而于不喜欢阅读的人则是味同嚼蜡、索然无趣,甚至可以当作催眠之物,一捧起书就能呼呼大睡。
读书是我最大的爱好,不论生活如何变迁,书籍一直伴我左右,与我不离不弃。时常会有一种感觉,当有一段时间没有看一点书或是写点文字,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焦虑,感觉生活过得有些浑浑噩噩。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拿起一本书,躺在床上或者坐在书桌前,抛却所有的工作压力,心无旁骛,毫无功利之心去阅读,一定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彻底的放松,摆脱心里所有的不适。
读书离不开买书,有两次买书的经历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第一次是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距现在得有二十多年了,当时单位没有食堂,作为单身如何解决“一日三餐”成了最严峻的问题,我每个月能领到九十多元的工资,开支完生活费,就所剩无几了,用于买书的预算更是少的可怜。每一次看到心仪的书都要有“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气概,压缩了其它方面的开支,攒出足够的买书钱才能如愿。有一次在沂蒙文化大厦(这家书店是新华书店的一家分店,关了很多年了,也可能是搬迁,不得而知,现在已经变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看中一本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定价6元,虽然书价看起来不高,但同我的工资相比,书的价格还是过于昂贵了,我在书店里看了好几个小时,很想买到手,可前两天才去粮管所将好几个月的米面买出来,囊中确实羞涩,纠结了好久最后悻悻而去。回到单身宿舍依旧念念不忘,终于无法抑制住买书的迫切心情,次日又重回书店购之而后快。
值得庆幸的是,这本书一直陪伴着我,虽然这么多年家搬来搬去,此书至今还放在我的书橱里面,只是扉页上虽写有购书记录却没有具体时间,也无从记起了。书的封面虽然看着还算洁净,终归是存放时间太久,里面的纸有些洇 ,同一张纸的反正两面字迹掺和在一起,已经看不甚清。但我依旧珍藏着它,不时的会拿出来翻一翻看看,不单是为了阅读本身,更多的是留在心底的一种念想,看到它就会想起我曾经为书而痴的温馨场景。
还有一回是在2000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独自一个人在家,外面下起了雨,心里突然有一种强烈地想去书店看书的冲动,于是骑着摩托车冒雨到了解放路的新华书城。那晚书城里面特别的安静,空荡荡的,只有很少几个顾客在看书,偶尔会听到窸窸窣窣的翻书声音。我在一楼的南边找到一本沈复的《浮生六记》翻看着,很快就被书中主人公曲折的生活命运所感动,看他们夫妻琴瑟和鸣、相敬相爱、生活中无话不谈,一起登山、赏月、逛灯会、培植兰花、煮酒品茗,看到这些也不由得与之一起享受悠然惬意,特别是写到苏州的沧浪亭时更让人心向往之,多年以后我才有机会到苏州的沧浪亭一游,对沈复的文字描写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芸”不同于一般的传统中国女性,其秀外慧中、平和冲淡、勤俭持家,能够发现和感受自然中的点滴之美,简单朴素的生活也能过得富有诗意。即便家境举步维艰时,依然爱意甚笃,虽处闾里却无烟火气。不消说,这本书是被买回来了,连同对“芸”这个“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的无限的遐思。后面看到“芸”过世时,书中的情节过于凄凉,不能竞读,亦为命运对她不公平而扼腕叹息。后来有朋友借走此书没有归还,时间一长,更无从讨要了。不知为何,如那夜的急切心情去读书,再也没有过,后来又补买过一本,但对于这本书的遗失心里一直觉得无比痛惜,就如一知音相离而杳无消息。
后来经济条件渐渐变好,不再有先前买书的困厄境遇,喜欢的书也很容易能够买到。可能因为自己的精力、记忆力都不如以前,又有工作生活诸多事情,读书的热情有所下降,即便再遇到特别喜欢的书也很少会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正所谓“有所得必有所失”,真的很怀念那曾经为买一本书而逡巡许久和雨夜奔读的读书往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