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听说过:“鸣鼓而攻之吗?”如果没听说过的话,那大家肯定知道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谁与谁的道不同?为何不相为谋?其实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就是孔子与冉有。
冉有是孔子的学生,在孔子教然有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冉有很有才学,孔子本来认为冉有很有才学,做官没有问题,但可惜的是才学是能力,而当一个好官,不只需要能力,而且还需要道原则,很可惜这东西冉有并没有。因为季康子要重用孔子,但孔子又年事已高,所以季康子重用了孔子的学生冉有,可这一重用就乱了,冉有上任后,季氏愈发滥用权利,孔子希望冉有阻止并劝导规正,但是冉有拒绝了,后来为了扩增季氏家族的财产,他一次又一次增加民税,于是才有了鸣鼓而攻之,鸣鼓攻那些没有原则的学生,比如冉有。孔子认为咱有个人太懦弱,因为他的懦弱,所以他不敢反驳君王的话,并且使君王走向正路,不敢与长官作对,不像何那样与曹操做对。虽然曹操还挺喜欢那样。这样的冉有使孔子十分失望,学生时代都是纯洁,但是从政之后觉涉及很多的利益纠纷,各种各样的关系网,你可能无法独善其身,因为有的时候你独善其身,就与他们的利益不相符了,而这个时候还能做到引领他们向善的道路上的人屈指可数。孔子希望冉有就能成为这样的人。
冉求不重仁,认为他没有力量,没有用处,只能束缚自己,他没发表过关于仁义礼孝等儒家道德方面的看法,也没向孔子请教过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导致的,他的原则性不够如果官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充分的学习了,仁义礼孝,那世界就会变成盛世。而有些时候仁义礼孝的敌人就是利益与贪念。
孔子的学问与佛家基督教有很多出,但是儒家是信念,而佛家与基督教是信仰,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儒家可以不断地变更,更新,欣欣向荣,变得更好,而佛家,还有基督教,是有一辆固定就很难更替,比如说为什么恶人立地就能成佛,但好人要走过九九八十一难,这不是双标?还有基督教的迷信所导致的屠杀(杀女巫,杀犹太)我想创建佛,创建基督的人,本意上是希望使人们善的,救赎人们的,救苦救难的,这与儒家的观念重合,但是儒家的观念比他们多,出了一个不断更替,在不断更替中变化,此时的儒家不能跟以后的儒家相比,过去的儒家不及佛家基督教,但以后的儒家肯定会超过佛家,基督教。这就是儒家的伟大之处,但是燃有没有把儒家最伟大之处吸取,但是慢慢的以后,在孔子串说下,但还是慢慢的在心中定义的他的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