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101680/0647c00cef1a8d32.jpg)
去年十月份,《少年的你》刚上映时就已经观看过了,当时在电影院里和朋友一起动情,用掉了一包纸巾。一直想写观后感,一直都没下笔。这个春节因为疫情控制没有走亲访友,每天都可以安排下午看电影,今天选择再观看一遍《少年的你》,看的过程中依然心痛到流泪。从一个母亲的角度,从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角度,怜惜这些孩子们。很想说的那句话,依然是我在分享家庭教育时的那句话: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不过,我觉得不幸家庭里的孩子们却都是相似的,他们都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缺少了父母的理解,缺少了父母的正确指引。
三个主人公少年,成长在不同的家庭中,却都没有得到父母的爱。
陈念,单亲家庭,没有父爱,母亲不但没有给予她应有的母爱,不务正业的行为还要给她带来无谓的压力,生活上和精神上都没有给予她关注。
小北,从小生活在动荡的家庭环境中,从未得到过父母的关爱,13岁开始一个人的悲催生活,没有温暖的家,没有学习的机会,长期在社会底层的暴力中求生存,因为陈念的一句关心,感动到愿意全心全意保护她,愿意为她付出一切代价,甚至是生命。
魏莱,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却没有完整的爱。父母都是完美主义者,母亲有严重的优越情结,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就是跟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只能是优秀的代表,好孩子的象征,有错也都是别人家孩子的错。父亲用冷暴力控制情感,因为一次复读,可以一年不理孩子。
三个家庭,不同的教养方式。陈念和小北的家庭都是忽视型教养方式。父母完全不在岗,完全忽视孩子的生活。陈念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做一个不让母亲操心的孩子,期待赢得母亲的关爱。小北13岁独自生活,完全放弃自我,在一些不良的社会组织中寻找归属感。
魏莱的家庭是控制型教养方式,父母都是完美主义,严厉地认为“身为我们的孩子,你怎么可以不完美呢?你怎么可以犯错呢?”母亲那句:“我们家魏莱跟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的。”把对孩子的高要求和高期待,表达的淋漓尽致。
只有高要求,情感上却是低回应,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用情感控制,用冷暴力对待孩子。这种高压控制直接导致魏莱成为校园霸凌者,变成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所以才能说出:“她要是没死的话,考上大学工作,得多少年才能孝敬她妈这么多钱。”
我想每一个观众看到这个桥段都会很心惊,一个孩子竟然可以说出这么冷漠无情的话,对生命的无视,从她一脸无所谓的表情展露无疑,着实让人看了心寒。
影片中揭示了当下的孩子们,不但缺失了爱,缺失了情感,缺失了对生命的敬畏,更缺失了勇气,而勇气就是人们在追寻生命意义时的必然能力。
当我们用正确的教养方式养育孩子们,让他们拥有完整的人格,有了饱满的自我价值感后,他们就会拥有勇气了。
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少年,一个死亡,两个身陷牢狱。这样的结局真的让观众心痛不已,尤其是做父母的观众朋友,因为正如郑易警官所说:他们都是少年。而他们不幸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还需要思考吗?真的无需思考,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错误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没有错,归根结底还是家长的问题。要想孩子赢在未来,父母的爱,就不要在起跑线上缺失,因为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父母看见,都能被父母温柔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