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主要是针对当事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有时,我们会发现当事人有他们自己未察觉,或察觉了却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的固有局限。此时,我们可以尝试带有面质性质的“答”来引导觉察,用带有示范性质的“答”来引导重构。
需要引导觉察的固有模式主要包括定势和投射。

定势
缺乏对事情的深入思考,每当事到临头,就根据“直觉”或惯性进行某种特定的自动化反应,即使现有的行为方式被一再证明是错误或无效的,也不知道变通调整,跌进死循环的陷阱,一次次重复同样的行为轨迹。
例如,夫妻吵架,每次只要丈夫一提高嗓门,妻子就不自觉地让步。别人劝她不要害怕,可以坚持多争取一下,丈夫也许只是纸老虎。妻子反而说:“我才没有让步,是他说得有道理,我当然就听他的了。”
再例如,有位女大学生谈过多次失败的恋爱,每次都被恋爱对象出轨、抛弃,她哭哭啼啼抱怨自己怎么运气这么不好,老是遇上渣男,却没发觉自己在择偶时一次又一次地被“像父亲那样自由洒脱”的男性吸引,而对“保守无趣的男人”自动屏蔽、无视。陷入盲目的自动化反应的人,往往无法觉察自己固有模式。此时,心理疏导的方向就是用面质的“答”帮助他们睁开眼睛,发现更多的可能性,离开死循环的链条。
这并不是你第一次遇上这种问题,我担心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除非你真正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否则下次不过是换一个对手、换一个场景,依然上演同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把这类事情都摆出来,好好看看共同的地方在哪里。
投射
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需求和情绪转移到别人身上,确信不疑它们就是别人的本意。尤其是某些想法、需求和情绪不能被自己接受,可能承受道德批判的压力时,我们更容易不自觉地把它们投射到别人身上。
例如,考试失败充满自我厌恶的人觉得身边的同学都讨厌自己,等着看自己笑话;对自己家境贫寒感到羞耻的男生,在相亲中总觉得每个女生都嫌贫爱富。
再例如,办公室人际氛围紧张时,同事们互相猜忌,常常能从竞争对手的“只言片语”“眉梢眼角”中侦破出敌意和攻击性,但都不愿意承认那不过是自身攻击性的镜像而已。

心理疏导时我们要做的,恰恰是通过面质的技术,帮助当事人把自己的情绪认领回来,承认和疏导属于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以相对客观的视角看待他人。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如你所说的那样自私/畏惧/充满敌意,我更关心的是你的想法。你是不是同意这种想法?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想法,要不要跟我多说一说?
用面质引导觉察要允许当事人保留意见和质疑。记住,我们更重要的目的是告知,不是证明。只要告知了,就算当事人当下看起来不接受、不认同,也一定有所触动。就像一颗小种子,埋在潜意识里,不知道未来的哪一天就会生根发芽,发挥效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