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敢想

作者: 光年五斤 | 来源:发表于2022-10-28 00:03 被阅读0次

    很早就树立要当作家的人,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这个理念其实很好理解,并不困难。人生下来,围绕在你身边天生就有语言的环境,会说话,所说的只是语言上的交流。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在成为作家之前,每个人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为只是把你想说的话,改成用文字来表达,形成了书面语而已。看起来,似乎不难,是的,不难。据有关专家做过统计,只要学会文字的一万到一万五千个单词,就足以应付日常的写作。对于中文,好像更容易些,常用字就只有3500个字,是不是更简单了。有时候真没想明白,这世界上怎么还会出现文盲呢?我想,哪怕你一天学都不上,也应该不至于成为文盲吧,因为我们常用字才3500个字。

    很多时候,咱们都是从一二三开始,学习文字。在学习当中,我们最基本的是能够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至少要从文盲的界线中脱离出来。世界的语种有很多,不说学几门外语,至少咱们的母语能够达到与人交流,并能懂得基本的意思。其实在我们传统文化里,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很多语言的专家,比如某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某报社的记者,某杂志的编辑。我在想,从这些人选择的方向,就可以看得出来是有作家的潜质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文字打交道,既然选择了方向,或许想要达到自己的理想是不难的。

    会玩文字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大众的文学,但对于公文写作那一定是行家里手,做一名称职的评论员也不在话下。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闻名的作家,都是从很早就开始写作了。把这项事业发扬光大,当成人生追求来对待,用毕生敬业态度在文字这块田地里耕耘。作家们似乎很早就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确立了人生的目标。至少从田间地头移动到了另一块田间地头,能准确地找到一亩三分地,并能精准地衡量出脚下的这块地适合种下什么。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作家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劳任怨。作家的成长其实不是为了当作家,大多数的作家都是把当年的作家梦树成理想。作家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作家不是一种职业,如果非要把当作家当成职业,可能早已饿死了。

    梦想成为作家的人在前行的道路上,像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走着走着,就转行了;有的寻着寻着,就掉队了;有的看着看着,就看明白了。可能各有各的难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想成为作家与能成为作家,当初都没有这个底气。受众群体接受了、欣赏了、传播了、大众了...才可能激励出更多的灵感与智慧,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当初立志把作家当成奋斗目标,是切合实际了。没有竞争、没有内卷、没有压力,靠的全是自己的手艺。你种你的地,他翻他的田,互不干涉。现在想一想,理想做一名作家的人是极富具有战略眼光的。

    时间就像大浪淘沙。随着时光的流逝,上了点年纪,体力大不如前,脑力运转也不太灵光,唯独对于文字的搬运炉火纯青。在对于文字的运用,加之人生之阅历,有如天神相助。码字对于老年人最合适把作家当成职业了。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错过所谓的最好年纪,其实也没有关系,因为“现在”永远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这不是什么安慰人的话,这是事实。“摩西奶奶”76岁开始学画、80岁举办个人展,王德顺79岁走上T台,褚时健74岁开始创业种橙子……就算你今年60岁,他们仍可以对你说:“孩子,别着急,你至少还有20年可以随时重来……”

    我们对于60岁估计都差得很远。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我们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我知道,到目前已错过了成为作家的最佳时节,对于成为作家可能也只是心里的调侃。

    发现与觉醒从来都不会止于智者。我们有一颗无与伦比的大脑,但乏于俗事缠身,无赖没有章鱼般三头六臂,分身乏术,只赖于酒足饭饱之后,从新整理自己的技能,抖抖身上的尘埃,从新出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家敢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gz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