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88期“高考专题”专题活动。
我们有时或许会感叹:曾经相契很深的一个朋友,为何突然之间不怎么联系了,甚至见面时冷脸相对?我们或许会为两个长期遭受战火之苦的国家的人民而哀叹,为何国家之间的冲突会遗祸至平民百姓?我们也可能会遗憾,为何在家庭里、班级里、工作当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争端,扰乱了原本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氛围?
其实,这背后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两个人乃至两个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坦诚而积极的沟通,导致了矛盾和不满的日益累加。沟通本身确实是一道难题。俗话说的好,知人知面不知心。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趋向,这就导致他们看待问题必然不同。某件事情,可能在甲看来是合理的,而在乙看来却是违背了某种利益或价值观。比如,家庭当中,妻子会埋怨丈夫回家晚了只顾瘫在沙发上不和自己讲话,丈夫则觉得自己为了共同的家庭加班到很晚已经很累没有讲话的热情。若持续如此,必然导致夫妻之间关系趋于冷淡,甚至遭遇离婚。沟通不畅的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很常见。比如亲吻脸颊在部分西方国家当中,是一种热情而友好的文化体现,但在中国,对于不亲密的人而言,这种礼节却是一种冒犯和不尊敬。倘若双方事先不明就里,因为不同的文化习惯而起了冲突,不免失去了深入交流和接触的机会。
不仅在个人之间,在不同的国家和利益集团当中,做到坦诚沟通也是消弭冲突、化干戈为玉帛的关键。西汉时期,汉王朝和北方的匈奴部落,经常发生战争。当时由于汉王朝国力较弱,不具备和匈奴发生战争的实力和基础。于是,以和亲的方式,和匈奴进行沟通,表达了双方愿意和平相处的愿望。用和亲的方式来取缔战争,不失为在自身实力较弱时面对强敌的最优选择。解放战争时期,正是由于共产党的积极争取和沟通,晓之以和平之理和家国大义,并传达我方愿意进行谈判和保护古老首都的理念,才使得当时驻守北平的国民党军队将领傅作义放下对共产党的芥蒂和自身安危的担忧,做出了投诚起义的选择,不仅保全了北平的众多文物,还使得人民免受战火之苦。建国初期,由于周边各国对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保持犹疑和观望,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坦率阐明了中国愿意与周边国家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愿望,不仅打消了其他国家对新中国的疑忌,且进一步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反观今天的西方,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战争持续已久,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冲突不断。任何一次剧烈的冲突,其起源一定时因为某个小问题没有以合理的、满足双方期望的方式解决。而正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做到坦诚的沟通,才使得彼此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不得不以暴力和冲突的方式解决,也加重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沟通二字,说来不难,但行之不易。沟通需要方法、需要智慧、需要坦诚。沟通是你来我往的观点碰撞,不是一方的蛮横说教,也不是双方各执一词;沟通是两颗心的相遇相容,在沟通中,我们遇到更好的自己,也遇到更好的对方。良善的沟通使问题化繁为简,使观点去伪存真。在一个讲求个性的当下社会,我们的沟通应当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坦率真诚的表达自我;在遇到独立很难解决的问题时,我们不妨真诚的向别人寻求帮助,可以提高做事的效率;在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学习各种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礼仪和习惯,更重要的是做到坦诚相处、真诚沟通。当觉得冒犯时,可以和对方进行交流。很多的偏见和障碍,都是因为我们疏于沟通,导致隔阂在两个人之间产生,从而渐行渐远。总之,沟通是良药,可以治愈束手无策的难题;是飞舟,可以跨越障碍偏见的深壑;是鲜花,可以帮助我们吸引更多更好的人和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