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的各种文章在简书上也看过了不少了,很多人都有闲来无事看书提升自己的想法,毕竟“书尤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可是好多人都有跟我刚刚上大一那会一样的问题,在想通了读书对我自己来说的好处时,急不可耐的到处找那种“读书秘籍”,希望有个前辈出来告诉我该读什么书才能让我迅速达到自己的目地。
那个年代还没有简书这样的平台,知乎也不是我等样人可以随便进进出出的,有的只是百度知道。
我便把百度出来的《男人一生必读经典》找了出来准备一本一本看完。
可是,愿望是美好的。
我根本读不下去。
我记得我是卡在《百年孤独》,今日读来尚不能悟透的书。在我刚刚二十岁的时候又怎能读出丝毫乐趣?这部被莫言称为“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当然是男人一生必读书目,可是在不正确的时间遇到它,可能会毁掉你的读书热情。
那么,问题在哪里?
问题在于,我的文学修养还不足以读《百年孤独》这样的鸿篇巨著。
所以一个优秀的书单对于初接触读书的人来说,总是喜忧参半的,遇到我这样愚鲁的“读书人”,可能就会毁掉了。
在此,我学生时代的所有读书心得,汇聚成一个文学入门的书单,让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一、《呐喊》
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从我们的教科书就可以看得出来,很多人可能觉得好像是初中生的水准,拿来当做文学修养提升的书籍是不是有点太小看人了。
文学修养看似高大上,其实都是我用来吸引眼球的东西,说白了就是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
我们每个普通人用来面对每一个未知的明天和突如其来的情况的世界观。
而且《呐喊》中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等等,你是否隐约记得一些老师所讲的内涵?这个文集对于整个时代的影响还放在那里。
正是老师讲过,我们学过,读起来才不是那么繁复。而且,鲁迅之文章,文学功底扎实,并非我一言两语可以说的透的。
当年初中高中那种真心读书的感觉说不定会回到你身上。
当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的你在而立之年在回头读了鲁迅,头顶上的四角天空、月光下的闰土、孩子们的社戏、阿Q的断腿、沾血的馒头、吃人的礼教...多愁善感的只怕要湿了眼眶。
文学的第一步,你便走出来了。
二、《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著作。
看名字便知道这是一本说词的书无疑,其实把这本书远远不是诗词那么简单。
我们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中国人,谁不能张口就来“大江东去”?我们在应试教育中谁人没有做过诗词鉴赏的题目?
可是我们真的知道我们的诗词除了朗朗上口的韵味以外,还美在哪里?是我们的老师上课的时候非要将他们用我们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翻译过来的才是美么?
我不懂。
“词以境界为上”
王国维吸收了康德和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同时融汇了我们传统的美学思想,将诗词的美讲了个透彻,我们现在普遍流行于社会上的诗歌审美,先河在此书。
《人间词话》提出了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景语与情语、隔与不隔,以及对宇宙人生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内容,在作家修养、创作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也都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在当时一新世人耳目,影响甚大,在今天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三国演义》
乍一看,是不是感觉自己烂熟于心?
情节人物样样清楚?
四大名著嘛,谁还没听说过?的确,可是你真的好好地看过他们吗?
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棉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手持方天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熟不熟?想想是说的吕布吧?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一看这个就知道是吕布呢?这样的几句描写反正我自认一辈子也达不到了。
这就牵扯到文学本身的魅力上了。
文学的根本作用还是消遣娱乐,越是普通的文学作品越是要留心为什么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三国演义》可以做到流传千古,雅俗共赏,它的文学特点就在于是上层意识形态的反应,也是下层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更塑造了我们的历史观,是我们普通人眼中的政治史和军事史。
其中的诗词也是相当值得考究的,古人小说,诗文亦是精巧,今人读之,多未能领其要旨,娱乐至死,买椟还珠。
三国英豪,今日再读,脸谱刺心!
那么为什么其他的三本名著未被推荐呢?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余之所以不荐水浒;红楼之学问精深驳杂,吾尚难读万一,故不荐红楼;西游妖魔繁复,众家解读多有释疑过于文字本身之味,故不荐西游。
四、《沉默的大多数》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总有人写王小波的好,那便大有可能是真的好,你不读一读,怎么知道是真好还是假好?
王小波快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了,但是只要一次,你就会领略到他的妙。这个妙字,不是那些不可描述的文字,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王小波,一个实实在在的作家。
在我们有了初步阅读的能力以后,一定要多多接触这些名家的杂文,见识想法水平几乎是青云直上的攀升的。
比如《沉默的大多数》,他会带着你思考知识分子的矛盾,用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谓文学修养在不知觉中就得到提升,更有王小波对于社会道德伦理,新儒家的思考,同性恋以及性问题的看法等等,等你看完了这些,还有他的中长篇小说等着你,好书太多,并不怕书荒。
五、《文学概论讲义》
这本书是老舍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于齐鲁大学任教时编写的,我们对于通俗文学、诗词、散文都有过一些体会之后就需要真正系统的读一些正规的理论了。
大学时代上过文学概论的课目,不甚用心,所以不甚明白,说不出来一二,在此也就无从说起。很多文科的学弟学妹也是有能力私信指点我的。
至于文学概论这样的教材种类很多,精品很多,为什么偏偏选了上个世纪的老教材来呢?
这就不得不说老舍先生文字功底的扎实与深厚了,他用很独特的视角把呆板的文学批评讲的活灵活现,谈古论金,引经据典,阅读量之大,足见其功力深厚。
开篇讲中国人论文的毛病,便让我不得不自省。
后讲文学的特质、文学的创造、文学的起源、文学的风格,分体裁论文学的形式,又谈文学的风气和倾向,让人一气读完。
其中“文学是认识生命和解释生命的”一句话让我仿佛看到了文字最蓬勃的力量,所以,及时没有人赞,我也会写下去。
六、《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接下来介绍一点外国文学,我本人对于中国文学的喜爱当然是多过外国文学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有扎根的感觉。不过外国文学的魅力也势不可挡的。
不过外国文学特别是大部头巨著,需要的知识储备是比较广的,不然是不太可以理解作者的某些意图的。
所以,为了培养初读国外文学的读者的兴趣,我们还是从诙谐的作品入手,在众多的小说作家之中,我选了欧亨利,十分不忍的舍弃了莫泊桑和马克吐温,其实是不分上下的,只是我觉得欧亨利的小说更加具有亲和力。
他的每一篇短篇小说都是一个平淡的铺垫和一个巧妙的结局。
第一篇记得好像是《礼物》,一个大家都听过的故事,妻子用头发换了给丈夫的礼物——怀表链,丈夫用怀表换了给妻子的礼物——梳子。爱是什么?
其他的也都是精品,只希望大家可以培养对于外国文学的热爱。
七、《活着》
接下来选择一部厚重的小说,也是我推荐的第一篇长篇。
当我们对于文学的兴趣、热爱和鉴赏、修养都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我们就可以好好的读大部头来领略文学的美了。
尼采说过: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文学之美,多来自于悲剧。
个人之悲痛亦时代之悲痛。
而选择《活着》来推荐的意义就在于这部小说在滴血。
小说的简介我并不想写上来,主人公一生历经磨难,写尽了一个苦字。
也是我们那个时代所有人,所有祖辈承受过的苦。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八、《毛泽东传》
名人传记也是相当有力量的文学体裁。
但是古今中外名人多如烟海,那么去读谁呢?我身边的人很多都在读外国人的名人传记,比如乔布斯、比尔盖茨之类的,无非求财而已。年少时老师家长所要求读的居里夫人之类,无非求学而已。
而当今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竞争之残酷,甚于吃人,往往是金字塔尖,越高越险。我们无法复制任何人的成功,所以我们只能拨开迷雾,认识自己认识外物。我们要学毛主席的格局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这也是文学送给我们变得更强的“恶魔果实”。
很多人不知道,
书中自有颜如玉,但唯有能读之人方可领略。
九、《百年孤独》
有一天你翻开这本书好好看的时候,或许你已经不自觉地感受到自己年华的老去。
相互交织的七八代人,让我真的无从写起。
只记得当时在楼道的灯光下看着纸质的书,一晃眼,便已是鼾声四起的深夜。
还好,没过了百年。
读书笔记里的好句子几乎被他占满。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任何东西都有生命,一切在于如何唤起它们的灵性。
他穿着精美的漆皮靴走在世界另一个地方的土地上,她在矿物质的味道中,仿佛感觉到由那块土地上传过来的他的脉膊和体温,这感觉使她嘴里觉得苦涩,心中却十分安宁。
对于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个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都是值得一读的。文学给我的美与感动,他承载的一份力量强过众人,请不要错过。
十、写在最后。
我上面列出来的这些书目,全是我所读经验汇总,
奈何才疏学浅,只是给大家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好书真是太多太多了,
好作家也是太多太多了,
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书也都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精华,
我就不不自量力妄加评论了。
真心的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领略到文学的美和文字的力量。
最后一栏留给所有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文学梦。
我这里的电子书资源十分丰富,可以私信找我获取,大家互通有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