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教学,示范教学活动结束了。我自己讲了两节课,又听了许多了课,越来越感觉上好一节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前上课总喜欢麻烦“度娘”,搜索优秀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按照他们的设计也能完美地演绎好一节课。
后来,渐渐发现许多名师的课堂,我们“搬不来”,教学大环节我们能够进行,可是每个环节的处理,我们是无法模仿的。一直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直到现场聆听了窦桂梅校长的课和她的讲座,才明白,她的课堂是根据学生的回答,学生的思维来进行的。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不是我们能够模仿的。

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也是信息交流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个体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同,课堂的信息反馈也常常会因人而异,呈现出多样性和随机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课堂上有许多“意外”的“生成”,对于这些课堂上的“意外”,这些“生成”,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措施不当,如何收放,如何引导,都是大学问,不然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当学生的信息反馈中,出现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未曾料到的突发性信息时,教师必须敏锐应变,迅速地判断并及时作出准确的“因势利导”。
如何敏锐地抓住突发信息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把这些突发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教学契机,那我们课堂怎么会不精彩呢?

教师是课堂的“指挥”,对课堂的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课堂上的调控能力体现在很多方面,40分钟的时间里,从教学内容的呈现,到对学生的组织;从个人的发挥,到对整个过程的节奏把握;从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等等。
总之,教师的调控能力,是教师从事创造性劳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它是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准确的判断、果断的处置等心理素质的有机结合。是我们需要修炼一生的功课。
另外,我们很多时候总是接学生的话把儿,甚至重复学生的回答,这样的环节又浪费了多少的时间。对于学生的发言数量,个别学生的发言次数,我们都必须能够及时调控,学生课堂上既要思维活跃,也要“行为规范”。

在不断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矩,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提高应变能力。由此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学生,机敏的、富有成效地调控课堂,才能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走进课堂,才能明白课堂中的大学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