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到底靠不靠谱?

作者: 雨中蘑菇 | 来源:发表于2016-11-16 19:22 被阅读408次

    文:咳咳

    相信每个人都期待过一见钟情的场景,能在某一天遇到一个让自己心动的人,然后一起在余生里流浪。这种事情好像很浪漫,就像电视里才出现的桥段吧。

    作为一个日久生情的坚信者,一直都认为一见钟情很不靠谱,毕竟钟的只是脸罢了。所以,当看到身边朋友那种进展迅速的爱情,很是不解。为什么只是和一个人见了一面而已,聊了不到一个小时,就陷进去了。

    有个数字是0.000049,还记得吗?就是和一个人相遇的概率,一个超级小的小概率事件。如果把这个数字用作和一个人一见钟情的概率完全是可以的。

    当小概率事件发生后,让人很欣喜的。那种心情就是不可思议,天呢,简直巧的不能再巧了。之前写过《好看的灵魂有很多,但是有趣的人好少》,遇到一个很有趣的人,这个概率也是0.000049。

    一见钟情,确切的说钟的是对方的气质和形象还有共同的东西。一个人的形象反应出这个人是什么类型的,比如:文艺,阳光,安静,外向。都是可以看出来的。他所有经历过的东西都藏在他的气质里。

    如果两个人看的第一眼,就互相吸引,那绝对是因为对方散发出来的信息很符合你心中的类型。接下来肯定就是聊天啊,了解对方的思想,爱好,兴趣拉。

    如果你们有着共同的三观和爱好兴趣,肯定就会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对头的人只要说上半个小时,肯定会有很多共鸣。你说的话他都能接上,他的幽默你也能理解。

    你们发现,明明聊了很少东西啊,等到看下时间,却发现好长时间了,对呀,你们的聊天很愉快,丝毫没有在意到时间的流逝。这就是投机。说明你们有太多一样的东西,很相似,所以才会一见如故。

    接下来,就会在心里有一种激动欣喜的感觉。仅仅通过第一面就觉得认识了好久,你们之间就像很熟了,关系进展很快。这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一见钟情的爱情。大多都是这个步骤。

    你去商场买衣服的时候,第一眼喜欢上的衣服,你肯定会很喜欢,然后买回家去。如果你考虑很多价钱问题,买了一件稍微次点的衣服,虽然省钱了,但是你那是凑合啊。你肯定不会开心啊,回到家后还是心心念念那件第一眼看上的衣服。

    说这个例子的原因就是你第一眼看上的东西是符合你的内心期待得。所以,这个一见钟情到底靠不靠谱取决于对方的品性了。

    如果你钟的人软件不错,就是品性很好,靠谱负责任,那这一见钟情就靠谱;如果你钟的人各方面都很混蛋,渣的那种,这肯定不靠谱吧,那你这一见钟情的爱情迟早出问题。

    一见钟情的爱情是建立在精神世界大致对等的这个大框架下进行。我们都知道,精神对等的两个人会走的更远,一见钟情也会看你们的性格各方面合不合得来,聊天能不能有说不完的话,如果上面都符合,可以证明你们两个人三观大致一样,所以你们的精神肯定是旗鼓相当的。

    用哲学比较来解释下一见钟情吧。粗糙点说,首先你心中有了一个爱慕者的理型,刚好对方拥有百分之几十的相似之处,于是你心目中的理型产生了化学反应,于是发生了所谓的一见钟情 。其实一见钟情的过程,是酝酿了很久。

    对的,大脑和电脑有相通之处,在潜意识里对理想的异性有了自己的定义,各种感官就是你的搜索引擎,当那些符合条件的“关键词”出现时,大脑就给出脉冲——就是TA了!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的最基本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而这种奖赏可以是直接的,比如相处时愉快的感受;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例如,物质、地位、情感等满足我们的安全、归属及信任等的需求。

    的确,一见钟情第一的确看脸,人们都追求美好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最直接的相互吸引,大多来源于外在,并且这的确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心理学家们发现, 人们对于外表好看的人总有一种“外貌吸引力刻板印象”。

    相似的人会让我们觉得很有吸引力。我们会喜欢那些与 “理想的自我”相像的人,也就是说, 我们会觉得,那些拥有我们期望得到却并不具备的品质的人很有吸引力。然而, 有些时候我们那些最有吸引力的特质也可能成为关系告吹的罪魁祸首,这就是所谓的“致命的吸引”。

    我们会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我们会尽可能地追求最有可能得到回报的对象。认为 人与人之间吸引力的核心是“奖赏”和“正向互动”。此后心理学家们借用了经济学的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是否值得拥有)= 伴侣的长相吸引力 x 自己被接受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我们会衡量喜欢的人的相貌和对方接受自己的程度,由此来判断对方对我们的吸引力。对方长相很有吸引力,但是感觉自己完全没有被接受的可能,那么期望值也不会很高。

    “被接受的可能性”是与个体的“安全感”有关的。我们判断自己的喜欢是否会得到回应,并不一定是客观的,很多时候更是受到我们自己的认知偏见的影响。

    情绪双因素理论,又称为吊桥效应,最初由提出。该理论认为,当感受到某种情绪时,人们总是先感受到自己的生理唤起,然后即刻在当下环境中寻找线索,对这种生理唤起进行解释。也就是说, 如果你和约会对象一起做一些刺激性的事情,你就因为要给这种刺激感找原因,而不自觉地找到对象身上去——觉得是Ta让你脸红心跳。

    个体存在“吸引力相似感”,即人们遇到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时,就会假想这个人与自己是相似的。容易一见钟情的人常常会认为那些最能吸引自己的人,通常是与自己最相似的人,即当对方有某一点非常吸引我们时,我们倾向于认为Ta与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更相似,但这个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

    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对方当做是自己某些“未实现的理想自我”的替代品,潜意识认为得到了对方就是得到了理想中的自己。这也是一见钟情的人常常会感到“ta就是理想型”的原因。 当人们将自我投射于这个客体时,我们倾向于努力不断认知到彼此的相似性,来保持认知上的和谐一致。这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吸引力就会更加强烈。

    有人认为一见钟情缺乏共同经历的现实基础而往往无法深刻持久。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比起那些没有一见钟情的体验的伴侣,一见钟情为双方所提供的情感强度,往往能够让他们更愿意花时间相处,也为之后的“现实基础”做好铺垫。换言之,一见钟情是有可能成为一段深刻感情的开端的。

    所有的一见钟情还是需要现实基础的,只要给彼此一些时间,共同去经历,去体会生活,建立深刻的情感强度,那这一见钟情会长长久久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见钟情,到底靠不靠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br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