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人物读书
鲍勃·迪伦:我想一个人的生活本身就能说明一切,不是吗?

鲍勃·迪伦:我想一个人的生活本身就能说明一切,不是吗?

作者: 大耳朵涂涂 | 来源:发表于2017-05-03 08:42 被阅读50次

    十年前,我在租住的房子里,听鲍勃·迪伦。

    房子只有一间,墙角放着一床、一桌。隔断那边,住着一家三口,每天早出晚归,像在出摊做小买卖。

    那时我刚毕业,白天去公司,夜里回来睡觉。自行车支在床边。翻书累了,倒头便睡。书只管敞着,不必书签,日记也是如此。一个人挂上锁、出去,一个人掏钥匙、进来。有时,夜里长坐无绪,就特别想听个动静。竖着耳朵听隔壁人说话,听鲍勃·迪伦。要么听不清,要么听不懂。实话说,没觉得迪伦的歌声好听过,只是觉得就他不闹得慌。夏天雨水多。下雨时,我又常常坐在门前看水龙头、水桶、看裂开的门脚。把蜗牛一个一个从墙摘下来。

    读《鲍勃·迪伦:诗人之歌》时,我又想起那段日子。不知道这算不算作赞美迪伦。你没办法撇清他的生活与音乐,或者说他的生活就是他最好的音乐。所以,关于迪伦的文章,才有了种种“一个不想当裁缝的厨师不是个好司机”式的标题。这不是逻辑混乱造成的滑稽感,而是行业模糊证明的多才多艺。在讲究分工和垂直度的年代,一个走到生活中去的人,是不容易被捕捉的。人不是昆虫。一个人的存在,不一定具有分类学含义。

    《鲍勃·迪伦:诗人之歌》的价值在于其普适性。相比一个音乐艺人传记,更像在描述一个青年如何走向生活,如何以某种方式把握他的生活。迪伦身上有一种把握生活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是成就伟大音乐的前提。

    现在,我在网易云音乐上,一张专辑、一张专辑地听鲍勃·迪伦。这么多年,生活改变了这么多,只有他还是不那么好听。

    在一张又一张写就的专辑中,迪伦发现了荒凉萧条的力量,也发现了喧哗骚动的力量。那是一种无家可归的力量,一种在寒冷中和衣而睡的力量,那是一种人潮涌动的力量,一种背对抽象人群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拥有,便不会轻易消失。

    鲍勃·迪伦说,“人的命运是什么?大概什么也不是”。你必须对自己有那么一点明白,或者有一点点把握才好。否则,你连你能想到的最差劲的饭也吃不到,你什么也不是。鲍勃·迪伦的艺术生涯,是个体为保持意识觉醒而持续对抗的过程。也是对抗同质化、对抗标签、对抗媚俗的过程。他对抗民谣的媚俗、对抗左翼的媚俗、对抗商业的媚俗。他反对媚俗,也反对那些“以反媚俗姿态”出现的媚俗。他的艺术生涯诠释了“尽管个体不能改变世界,但至少可以尝试不被主流意识形态吞噬。但这需要以艰难的意识觉醒为代价,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不至于忘却。”

    他不断突破别人设置的框架,又不断突破自己形成的框架。始终提防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维度、一种风格里。不但前无古人,而且永远不会自我重复。让-多米尼克·布里埃把这一点称之为“迪伦从来一贯的极具贵族气质的行为准则”,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取悦自己。

    为民谣注入了灵魂的,恰恰是一个不局限于民谣的人。如何能够从套路中走出来,试图把握属于你的现实?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从未尝试着去真正理解现实?

    有时人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他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权主义)。——《活出生命的意义》

    我想,鲍勃·迪伦下面的这段话,会让你从某个梦中醒来,睡意全无:

    我从来不是那种希望贴近观众口味的歌手,我从来没有试图让别人喜欢我。艺术家追求掌声吗?某种程度上是的,但也并非完全如此。这取决于他是什么样的艺术家。比如比莉·哈乐黛,她第一次唱《奇怪的果实》的时候,没有人鼓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鲍勃·迪伦:我想一个人的生活本身就能说明一切,不是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ck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