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挑人”新思考

作者: 中山黄小海 | 来源:发表于2021-10-24 14:55 被阅读0次

    最近在反思自己课堂活动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原来的活动安排基本过程是

    教师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作品展示→一次作答→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二次作答→随机挑人

    课堂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为随机挑人,学生会因为可能被挑中回答而不得不在前面的小组交流中去认真交流思考,我也能通过学生的回答检测班级学生对本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就是说随机挑人在整个活动中充当两个功能:1、保障学生交流;2、检测交流效果。随机挑人真的能担此大任吗?通过再次翻看同侪教学法的判定树,我才明白我原来对随机挑人的理解可能过于理想化了。

    图1: 同侪教学法的判定树

    6判定树中甚至都没有出现随机挑人,学生交流原因后,是通过再提相同概念的问题继续检测。换个情境让学生进行再次投票作答,获得的数据才能够确认全员的掌握情况。随机挑人只面向的是部分学生,不能够代表全体。因此,若一个问题出现了需要二次作答的情况,这个问题的探究活动并不是以随机抽人为终点,而是教师再提相同概念的变式问题,直到一次作答就能够达到一定正确率时才算结束。即有效的课堂活动应该是以一次作答的高正确率为终点。

    教师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作品展示→一次作答→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二次作答→随机挑人→教师再提类似问题→一次作答获得高正确率

    那二次作答后的随机挑人的功能就更多的是在促进学生在同侪交流时要积极的交流思考上了。怎样能够提升该功能的效用呢?麻吉星二次作答后的随机挑人是优先挑到改变选项的学生,我们常在挑人后会问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改变选项”、“谁说了什么让你改变了选择”。王绪溢博士常告诫我们要培养学生得当思考的能力。这里是否可以改变下顺序,在学生小组交流前就告诉学生随机抽人需要回答如下图2中的问题,让学生的交流和思考更有方向。

    图2:随机抽人回答的问题

    反思我之前的课堂,可能更多的去关注小组交流是否真正的落实,小组活动是否有序的开展,而对整个活动的有效性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当理解的概念能够应用到新的情境才能说是掌握了。今后的课堂我会将注意力更多的转移到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上,帮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都能够实实在在的获得提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机挑人”新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kr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