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春秋读书人物
李鸿章,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总是绕不过去的人物

李鸿章,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总是绕不过去的人物

作者: 博雅大师兄 | 来源:发表于2018-12-04 15:13 被阅读9次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无论在生前还是身后,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剿灭“发捻”,兴办洋务,创建水师,有功于天下;还有人说他代表清政府和列强谈判,签下不平等条约,是国家的罪人……是非功过,众说纷纭,总之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绕不开的人物。

本文主要参考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一起走进这个我们很多人对其只有一知半解的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李鸿章。

1、青年时虽得到李鸿章赏,却大器晚成,创建淮军初登历史舞台

1823年,李鸿章出生于安徽合肥,那时的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开始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是内外交困,内有制度腐朽,经济和技术落后,外有列强虎视眈眈……

25岁考中进士的李鸿章因为文章写得好,为曾国藩所赏识,收他作为门生,李鸿章有经世致用之才,然而仕途不顺,受人排挤,直到1861年,那时的他已经38岁时,曾国藩决定让李鸿章去江苏牵制太平军,可是却没有给他人马,他只能白手起家,创建淮军。

淮军和李鸿章的湘军一样,讲究同乡之情,军队编制和湘军差不多,不同的是淮军招募洋人采用的是西法训练,配有洋枪洋炮,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军队。淮军练成,规模六千多人,主要有刘铭传、程学启、潘鼎新等人带领,在于太平军多次交锋后,虽然胜少败多,但依靠李鸿章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击败太平军守住了上海,随后将太平军逼退苏州,太平军在苏州弹尽粮绝,被淮军团团围住,只能投降。同时李鸿章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污点——“苏州杀降”。

2、平定捻军,走向军事生涯的最高峰

捻军最早是山东、河南、皖北一带的流民,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接下来就是平定捻军了,捻军以骑兵为主,擅长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防不胜防,大名鼎鼎的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在征剿捻军途中就被捻军诱敌深入,溃败后被杀死。后来就连曾国藩的湘军也承认那这些捻军没办法,机会就落到了李鸿章和他的淮军头上。

李鸿章经过仔细分析发现,跟捻军耗是耗不下去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们赶到山穷水尽的地方困住,一举歼灭,按照他的思路,他破除重重阻扰,先后剿灭了东捻军和西捻军,功劳巨大,被朝廷授予太子太保和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的职位。到了1870年,当上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算是走上了军事生涯的巅峰。

3、兴办洋务,一次近代化的伟大尝试

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安庆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武器弹药,曾国藩算得上是开启洋务运动的第一人。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筹建金陵制造局,随后将洋务开始由军用走向民用,这个过程虽然艰难,李鸿章还是凭借个人超强的意志力将其贯彻到底,直到1895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宣告失败。

洋务运动虽以失败告终,却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力主洋务运动的李鸿章虽有拳拳报国之心,却始终跳不出当时时代的局限,不过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应有的力量。比如我们现在的南京晨光集团就是当时的金陵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演变成今天的招商银行和“招商局”,也就是说洋务运动并非一无所获。

4、从天津教案到不平等条约,荣辱相继而至

1870年的天津教案,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

当时本该在家养病的曾国藩临危受命,处理天津教案,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当时天津有多名儿童失踪,同时天津的法国天主教堂又有一些收养的儿童死亡,两件事情被莫名其妙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民众便在谣言的鼓动下先后打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馆的官员,还有一大帮修女,神父等等,甚至还把美国人和英国人的基督教堂一把火烧了。于是英法美三国胁迫清政府追查,甚至派出军舰威胁。

当时曾国藩的处理方式是,谁闹事谁受罚,将8人判处死刑,其余21人一一治罪,但是法国人对此不满意,要求清政府赔款道歉,严惩天津当地官员等等,当时的曾国藩已经年事已高,加上事务繁琐,不久便驾鹤西去。

轮到李鸿章,他的处理方法是:18人斩首,25人流放,天津官员发配到黑龙江充军,赔偿白银46万两,并且让达成崇厚到法国道歉,加上当时普法战争爆发,法国人不再纠缠,曾国藩解决不了的问题再一次被李鸿章解决,再次名声大噪。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李鸿章作为这一份条约的签订者,永远和这一份耻辱绑在了一起,这一年李鸿章已经62岁。

随后,俄国联合德国和法国,以武力威胁日本,逼迫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日本只有屈服,清政府收回辽东,又陪了3000万两白银。随后俄国趁机发难,于1896年双方签订《中俄密约》,可以不受清政府限制,获得我国东北铁路修筑权,列强也不甘心,开启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得到了威海卫、法国得到了广州湾、德国得到了胶州湾、俄国借机租借了旅顺和大连。

当时刚刚亲政的光绪皇帝,认为这一切都是李鸿章的错,年轻气盛,龙颜大怒,解除了李鸿章总理衙门行走的职务。

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逃到西安,李鸿章在人生最后的一点时间里再次临危受命。1900年到1901年,极力与列强斡旋谈判,将列强要求的10亿两白银赔款,硬是谈到4.5亿两。那一段时间的李鸿章已经病入膏肓,整天吐血,人们只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是李鸿章签订的,却不知道李鸿章在义和团运动时根本不在北京,也不知道这个条约签不签不是李鸿章可以做主的。弱国无外交,李鸿章无非是充当一个背锅侠的角色而已。

5、饱受屈辱的晚年岁月终于结束了,留给后人无限争议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溘然长逝,这位大清唯一能和列强争一长段之人,就这样撒手人寰,留下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清朝。

生前饱受争议,死后也不得安宁,上世纪60年代,也就是李鸿章死后60年的时候,李鸿章被视为反动封建势力的代表,人们扒开了他的坟墓,只见李鸿章身上的黄马褂还完好如初,于是人们把他的尸骨绑到了拖拉机的后面,拖着游街示众,最后连一点尸骨都没保存下来。

李鸿章的起步之路,存在运气的成分:科举考试得到功名,靠曾国藩和洋人的帮助建立了功业,处理天津教案遇上普法战争,得以将事情圆满解决。

然而甲午战败,洋务运动收效甚微,随着签订不平等条约,多年经营的声誉毁于一旦,临死还和“卖国贼”、“误国者”绑在一起,死后尸骨无存,岂能不悲?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如果不是李鸿章,还有谁能愿意不顾惜名节毅然前往……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大清王朝的“裱糊匠”,哪怕燃尽生命最后一点能量也无法扭转局面,毕竟他已经尽力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鸿章,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总是绕不过去的人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nm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