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有多少人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仅仅是为了解决自己以及家人的温饱;有多少人待在安逸的环境中过着温水煮青蛙的日子,过着不上不下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一边做着白日梦,一边像个废柴一样地躺在沙发上追连续剧……
他们虽然过着不同的生活,却在经历着相似的人生:出生——活着——死亡。
几百年后,将不会有人再记得他们的名字。在时间的长河中,他们确确实实的存在过,然后消失,再彻底被遗忘,好像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
他们,是同一种人,也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
当然,还有另一种人,在这里我可以把他们统称为“名人”,那些流芳千古,世世代代留存史册的名人。
千百年前,只要你足够命好,投了个好胎,投在帝王之家,或是当上了皇帝,或是和亲的公主,都会有史官记录在册,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后人会记得你,不管你是昏君、暴君、还是明君,因为你是皇帝,所以你有存在的意义。
就像我们记得: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秦朝。我们记得他的功,也记得他的过,他的“焚书坑儒”,的确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我们还记得:“贞观之治”,建立大唐盛世的李世民,对于江山社稷而言,他是有功绩的,也确实是一位明君,可是,他早年所经历的“玄武门之变”,褒贬不一,其中的是是非非,皆被史官记录在册。
功劳簿上,一笔一画,皆是故事。我们认识他们,是因为他们是帝王。
随着封建王朝逐渐落寞,新中国成立,我们又记得了另一批人:倡导“改革开放”以及“一国两制”的邓小平、献身国防,成就了“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的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后人之所以能够记住他们,是因为,他们为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默默地在自己的领域里,深根发芽。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名字印在了历史书上。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记住了他们,并以他们为榜样,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之前看过这么一句话,不见得对,但很深刻:一个人的存在如果有价值,那么在千千万万个人中,他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如果他毫无价值,那么,他就是千万人中的一块可有可无的“肉”。多么的讽刺,又多么的真实。
因此,我励志,我发誓,我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瞧,多么伟大的志向,听上去像天方夜谭,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我没投胎在古代,没投在封建社会,没当上皇上,自然不会有人为我执笔录人生。我没种过庄稼,“数理化”学得也不是很好,更没那本事去主导社会的发展,我不知道,我有何德何能,能让自己的名字流传下去。
且不说我死后,有几个人记得我,就说说我现在,活生生的一个人,认识我的人,却也寥寥无几。突然间,又觉得自己的踌躇满志,着实可笑。
最近在读艾玛·玛德琳写的《走出舒适区:如何突破自我设限,获得持久行动力》这本书,突然间醍醐灌顶,让我对名流千古,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论述如何让你流芳百世的,而是告诉你,如何突破自我,如何走出舒适区,从一个井底之蛙变成“眼界开阔的蛙”的故事。
我们都太害怕改变了,害怕我们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取得成功。害怕我们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在某些方面还不如现在过得好。害怕犯错,因而不敢迈出新的尝试。
我们总是日复一日的做着自己熟悉的工作,没有改变,也没有突破。
唯一变化的,是我们逐渐长大,然后死亡。
临死的那一刻,当我们躺在床上,回顾自己的一生,是不是还有梦想没去完成,是不是还有各种各样的遗憾?不过那时候,已经晚了。
于是,我又回顾了我的生活,顺便畅想了一下我的未来,并做了一个看上去“无法实现”的梦。
我也想名垂千古呀!
怎么留名?又成了一大难题!
唐代诗人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现代朦胧派诗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
就在夕阳跳落地平线的一瞬间,我恍然大悟:人,终会死去,但是我们的思想不会。
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一根鞭子,它虽然没有打在我身上,但却在身后不停地督促我:去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因为困难就放弃,也不要因为看不见希望就自我了断,选择绝望。
要知道,有的时候绝望和希望,仅一墙之隔,穿过去了是希望,穿不过去是绝望。
每天走1小步,一年就走了365步,十年就是3650步,如果一直走下去呢,好像也挺了不起!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就像作者所说的:管他呢,去做就是了!
END.
![](https://img.haomeiwen.com/i5538963/d4c62ce432180a7e.gi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