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之治

《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之治

作者: 轩窗翰墨 | 来源:发表于2022-08-23 19:26 被阅读0次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杰出的人才,人民就不会竞争较量;不重视稀有的商品,人民就不会沦为盗贼;不展示可欲的事物,人民的心思不会被扰乱。

    因此之故,圣人在治理人民时,要简化他们的心思,填饱他们的肚子;削弱他们的意志,强化他们的筋骨。

    总是要让人民没有知识也没有欲望,并且是明智的人不敢轻举妄动。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网图  侵删

    解读

    如果能做到人才能否任用一律依据才能,有没有嘉奖又能如何?如果能做到器物能否使用一律依据功能,贵重价格高又能怎样?

    老子认为:世上假如没有优秀的人才,百姓就不会有攀比心理产生;假如没有珍贵稀缺的物品,就不会有偷窃之人的行为;假如见不到引诱欲望的 外境,原本清明的心智就不会迷乱。

    由此可见,从物象上而言,都是一些客观存在的显现而已。那么,对这些现象进行博弈、偷盗、占有的,都是我们难于彻底消除的,贪得无厌的一颗执著心,导致我们心乱如麻,无法得于平静。

    以无为之道,对人民大众加以治理的话,必须让百姓心中有智慧和腹中有充足的食物。只有心中虚无才有智慧,腹中饱满才能没有迫切的欲求去用智谋的手段去寻求温饱。

    在只有削减大众的意志,强化人们筋骨的情况下,才能使百姓无知无欲。也就是说,不要太多的不必要的知识,不要太多的不必要的有害的欲望,是一种不偏不倚的中道。

    最主要的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不禁欲和不纵欲的 恰当的“度”,如此人们方能做到对自己一切言行的矜持。所以只要遵循顺其自然的运行法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网图   侵删

    总而言之,在两千多年前,诸侯争霸,民不聊生的时代,具备那种无知无欲,与世无争的生活,的确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求的梦想。

    老子以自身得道的无为境地,仅仅以设想的方式,让当时的世道在圣人之治的教化之下,转化成西方“乌托邦”式的天下。

    虽然老子的发心固然至善,只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罢了。相较之下,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天下,可见一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之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se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