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经过中山公园,在下五一路的坡时,忽想起去年在这里偶然碰见有摄制组在拍一处老屋。那时凑过去看了下热闹就离开了,现在不如去看个究竟。
老屋在坡下一巷子里,门边贴的春联还在:春浓北廓,派衍东阳。门前挂着一对红灯笼,一只上写着“苗府”,一只写着“都司门弟”,给人感觉像是旧式官样人家。左边檐下还有一只小一点的灯笼,上写着“乌记”。事后来看,灯笼上的这三个标识,正好概括了老屋的前世今生。再看,门右侧墙上有一块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紧贴着下方是一块碑记。原来,这里是北门街苗屋,原清中营守备府旧址。
北门街苗屋正门(中营守备府旧址)北门街苗屋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于清代重建。据光绪《惠州府志》载,顺治十八年(1662)八月,广东提督军门进驻惠州城,下设前、后、左、右、中营五个守备府。中营守备府便驻扎在北门大街25号,即北门街苗屋。
中营守备府是明朝官府建筑,原占地约五千六百多平方米,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箭道”,是守城士兵练武骑射之地,即北门大街25号苗屋前门、北门大街28号老苗屋后门至西湖边的一带空地;第二部分为守备及随员办公的府衙,即现在的北门大街25号苗屋主体;第三部分为后山,实为梌山一部分。植有花果树木,筑有亭台楼阁,名曰“宜园”,为军官及随员小憩之所在,文革中被毁。
苗氏先祖苗之英从浙江东阳奉圣喻赴惠任左营游击(正三品),家眷随之南迁,居“箭道”右侧民居,即现北门大街28号老苗屋。之后,苗氏代代戌边至清朝倒台,最终成为根植鹅城的惠州人。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国民政府拍卖清廷官方财产,苗氏族人幸而获得拍卖权,购得中营守备府府衙及“箭道”、宜园所辖范围,随之修缮入住,称“新苗屋”,即现在的北门大街25号。
北门大街25号原中营守备府是清朝驻扎惠州城二十八个军事机关唯一的遗址,是惠州史上作为边陲重镇的实物见证。
据此,可以了解到门楼前灯笼上写的“苗府、都司门弟”的来历。同时,北门街苗屋的历史价值也随之凸现出来。
至于左边灯笼上写的“乌记”,又说明了原来的苗府,现在作为饭店经营的功能实体,名“乌记饭店”,主营东江菜。店老板正是苗氏后人。自1983年,在此祖屋开始经营餐饮起,逐渐发展并打造成以“东江菜+文化街区+苗家祖屋”的经营策略模式。同时,这座有着300年历史的老宅得以盘活,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现代饭店不同的是,屋内陈设仍保留旧制,以原来老屋形貌作为依托,形成古色古香,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感,体验非同一般的经营格局。
厅堂我站在门外,看了对联、碑记后,见门内一侧桌边坐着一位女人,上前征询同意,便进来参观。
里面真是太壮观了,直叫我词穷。门窗、斗梁,红砂岩柱基、条石,青砖墙面、棋盘砖地面,建制、格局,宛如影视、想象中的那样,一下子仿佛走进了明清时代某一大户人家院内。
此地此景特别适合怀旧,特别适合拍摄取景。据了解,影片《扫毒》就曾在这里拍摄取景,极有可能就是那一次路遇碰见过的摄制组。
苗屋三进,二天井。一进门,是一过廊,接着是天井。天井置几盆花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视线半遮半掩。“青砖灰瓦古朴浓郁,小院浮莲蜻蜓几许”。从一侧转过来,即厅堂,柱梁交榫共同构架起一隅天地。中间场地摆若干桌椅。普通的圆桌,椅子比较特别,清一色的竹椅,形似茶馆陈设,但因建筑古朴,营造环境庄重。这竹椅现在比较少见了,在我小时候家里使用过,那时候家用器具很多都是竹制品。竹柜,竹床,竹椅,竹扫,竹箩,竹筷等等,有专门的篾匠师傅。在这样的一个大厅之下,我脑海里似乎见着了这样的几幅画面。或明清着装,老太爷,福帽,烟斗,太师椅,屏风,挂画,丫鬟,组成一个地主富户人家的生活场面;或民国着装,以军阀作派风格,风风火火,粗叫高声,酒肉烟茶的所在;也或是现代着装,人也是现代的人,干的也是现代的勾当,有点借倚隐藏交易什么。但屋子都是一样的老,好在老而不朽,老而不腐。正因着不同时期的人事都可在此厅中上演、接纳,至如今,老屋才仍旧发挥着它的现实作用及历史价值。
厅堂上方写着“慎新堂”,这正是苗屋的堂号。过厅堂,二进天井。二进天井后,更增加了一层幽深感,后堂供的是老屋祖牌之位。
慎新堂复在厅堂逗留。看两边墙上有关老屋的历史传承介绍。静悄悄的时光,静悄悄地流。不知从那里冒出来一只白猫。胖乎乎,肥墩墩,脖子上系着绳套,想必是屋主所养。它全身几乎是白色,行动从容。可爱的是,它见着我犹如见着主人。我蹲下来瞧它,喵喵地叫它。它竖起尾巴,一个劲儿的要过来蹭我。撸它脖子、脑袋,也任随抚弄,乖巧极了。后来,它干脆躺卧下来。我想起不知在那里看过,说猫在你面前四仰八叉,是表示充分信赖你。我相信这点,也感受到了这份信赖。我想,这就是缘分,就像我今天走进苗屋一样,也是缘分。
北门街25号对面,是28号,即老苗屋,是苗氏族人来惠时最早居住生活的地方。进去看了看,空洞洞,寂寥寥,已无人居住的迹象。但25号作为中营守备府旧址,以此为依托,倒成了景点、饭店。
从对苗屋的了解可以得知,今天的五一路、北门直街一带,与那时相比,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那时的“箭道”,原清政府驯马场,菜园,后山的“宜园”,即梌山今中山公园的一部分,等等,现在都没有了。唯有苗屋核心部分,即中营守备府当年办公的场所,仍保留完好。
苗屋的兴起变迁,是苗氏族人的一部生活发展史,也是惠州城发展变迁浓缩的一页。沧海桑田,人生百年。面对老屋,犹如站在一面古铜镜前,除了审视怀旧,更多的是百感交集。
站在厅堂回看天井 屋顶上的草 梁 柱 柱门上的画 胖白猫 草色入帘青 北门大街28号老苗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