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方程式
因为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所以自信的基础是“能力”。“能力”的基础是“经验”,“经验”的基础是“尝试”,“尝试”的基础是“感觉”。“感觉”就是想去尝试的内心状态,也就是自信最基本的原动力。
没有“想去尝试”的感觉,不会去做第一次的尝试,因此不能有任何的经验累积,也因此不能发展出做事的能力。“经验”不一定是成功的,也有可能是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固然好,但是失败的经验也带给我们知识和能力。因为成功与失败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上面的两个点。例如考试及格的标准是60分,55分的确未曾达到这个标准,但是在全部的100分里,55分便是55分的成功。你把这55分丢掉,就算得到所有其他的分数,你也不会成功。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可能第五步走错了,因而不能达到目标,但是第一至第四步是正确的,这需要肯定。同时,第五步这样的走法达不到目标,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份经验。这本身也是学习,也是能力。我们从婴儿到成年,从走路到说话,从打球到看书,每一项能力都是凭着不断的失败、不断的累积经验而学会的。偏偏就有很多人成年后不允许自己失败,为了避免失败而不肯去面对和尝试新的东西。这是不让自己成长的做法,结果是天天活在因为没有体会到成长的快乐而带来的痛苦之中。
自信的基础是“能力”,但是能力本身不一定会产生自信。犯罪行为往往需要很大的力量,你我都不敢去做。罪犯表现出很大的力量,但同时也表现出严重缺乏自信。问题少年的打斗、自残等行为,不也是显出过人的力量吗?为何他们如此缺乏自信?
原来能力必须经过肯定才能变成自信!例如,我对一个外国人说了两句英语,外国人听不懂,或者斥责我不应该这样说,我有说这两句的能力,但是,因为得不到肯定,这份能力没有变成自信。如果那个外国人按我那两句的意思给我恰当的回应,或者称赞我说得好,这样,我因为得到了肯定,这份能力就变成了自信。
每个人出生时都没有什么能力或自信。凭着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接触新事物,学习如何面对、处理,凭事情结果和人们的肯定,能力和自信才会不断地累积起来。因此,自信是成长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肯定而建立起来的。肯定有两种:来自本人和来自他人的,最好是两者都有。若只有一种,产生自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若长期只有一种,自信甚至会减少。
前面解释过怎样培养出自信。把整个过程编成一个方程式,就是这样:
感觉→尝试→经验→能力→(肯定)→自信→自爱→自尊
孩子出生时是没有什么自信、自爱、自尊的。他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份人生经验都让他产生一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这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终极目标是使孩子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其累积的效果在这个孩子的内心(潜意识)里,便是支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自我价值了。因此,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边成年人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家人、老师和同学。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足够的肯定,他便能培养出足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反之,他便总是自信、自爱和自尊不足。今天的孩子每天得到的否定比肯定多很多,因而多数人长大后的自信、自爱和自尊严重不足。孩子的脑里早已没有让他成长的软件程序,这使他不断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做出一些错误行为。其实孩子潜意识的动机只不过是使他充分地成长而已,但是人们只看到孩子行为的不合理和破坏性,企图规范孩子、约束孩子,而孩子的潜意识却把这份规范和约束当作是不让他成长的东西,所以总是反抗。这解释了孩子成长过程的叛逆性、过激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一个人若未曾培养出足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会不断地重复上述的行为模式,就算到了中年老年之时也是一样。
对于自我价值不足的人,帮助他们重新培养出自我价值,只一个方法:便是制造机会,让他自己多做点事,并帮助他(让他自己)做好,让他得到多些肯定。事实上,这个方法也就是反复地运用上面的方程式。没有其他方法,而且无论小孩或成人,这个方法都一样有效。所以,可以用第二个重要的方程式去补偿第一个方程式的不足,就是——
多做→多做到→因多做到而得到肯定
所以,最能帮助一个人提升自我价值的方法是制造机会,让他多做、做好、因做好而得到肯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