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档纪实类的电视节目,一个勇敢洒脱的女孩子骑摩托车穿越世界各地,经历了很多危险与生死的考验。她曾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23年。没从头看这节目,不知道她和父母有什么矛盾,只听到她说,她中学时代大概是想报复父母,所以故意把头发搞得奇形怪状,还交了一帮狐朋狗友,她父母为女儿的出格感到伤心耻辱,甚至抬不起头来。
父母回家,她就离家。她在外探险,父母牵挂,可是都不敢给她打电话,她常常不接父母电话,即便接了也很冷淡、不耐烦。偶尔正常通话,她听得出父母的喜出望外和小心翼翼,简短问候便匆匆挂掉,生怕打扰她,惹她不高兴。
可怕的“报复”,连亲子关系里也有“报复”。《被讨厌的勇气》也提到,有些孩子通过自残、自毁、自杀来报复父母。也许父母曾经打骂羞辱虐待孩子,孩子不得已暂时屈从,却在心里生出“报复”,他(她)不惜败坏自己,只为夺回控制权,让父母在自己面前唯唯诺诺,让他们内心痛苦不堪,甚至让他们一辈子都悔恨不已……
那个节目中的女孩,显然已从当年的状态走出来,也许已和父母和解,能体会到父母的心情,至少,她能描述出她的行为动机。
不要以为爱孩子,就可以口无遮拦地批评或羞辱他(她),甚至对他(她)拳打脚踢。爱的正能量,和伤害的破坏性对冲,瞬间就灰飞烟灭。说错几句话,做错几件事,几十年的爱,就抵消掉了,其实还不够抵消,还余出很多怨恨,甚至报复。
所以,和孩子相处,是不是要像对待敬畏或需要保持合作的人(比如领导和同事)那样去尊重,沟通,接受;要像对待热恋中的爱人那样去信任,欣赏,依靠……
试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