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因为疫情,被隔离在家,哪儿也去不了。于是翻看了从前的朋友圈,看到了以前去光舍买书,参加朗读会的经历。那些经历对我来说都是充满了温馨的回忆。
光舍位于一家大型购物广场的后街里,旁边有日式寿司店,有售卖动漫产品的小商店…… 总之,这一排的小店和在主路上的店铺不太一样,总是显得更有个性,还真的和“后街”这名字很搭呢,就像一种非主流。而光舍就开在后街的巷陌里。也许这样说不太准确:后街很长,有两个出口,而位于街道中央的部分,因为一些大树的遮挡,反而更像是一个死胡同。如果不是刻意来找,一般也不太能注意到它,你会很轻易就从它的门前走过了。可是我偏偏很喜欢这家书店的地理位置,闹中取静。
它和大型的购物商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大型购物商场就像是主流的社会是外在的东西,在这里可以感受人类社会的热闹。而光舍更像是自己内心里的安全区。逛街累了就穿过购物广场后面的小路来到这里。寻一个无人的角落,点上一杯咖啡,打发余下的时光。
也许这家店的主人也是一个爱好读书的人吧,他似乎很了解读书人的心理,所以这家店铺的设计就是为了让你可以躲在一个角落里,安安静静。所以这里的咖啡区,到了晚上也不会有很明亮的灯光,而是一盏昏黄、温馨的落地灯。你可以将自己完全没在灯光背后的阴影里,将自己好好的隐藏起来。它就像是你深藏在心底里一个不愿意与人分享的小小的角落。所以我从未向身边的同事介绍过它,毕竟我们不是一路人。我不会喜欢高调,不喜欢刷存在感,更不想网红一样借着照片粉饰朋友圈……
光舍的店面设计采取了极简主义的风格,纯白的墙面,巨大的落地窗,门前没有多余的摆设。走进书店,一扇旧式庭院木门改成的屏风挡住了视线,只能透过木门上细小的缝隙模糊的窥见里面,让你无法一览无遗,让你产生了好奇心,想走进去一探究竟。当初在公众号里无意间看到它的店面装潢时,就立刻被吸引了。它顿时让我想起了BASAO在香港的店面,同样极简,同样安静。
光舍的内部被大致分成两个部分,后半部分是咖啡区,前半部分是书籍展示区,中间有台阶作为分割和连接。咖啡区位于这个略高的大平台上。顾客可以坐在咖啡区俯瞰阅读区,视线会更舒服。阅读区展示的多是哲学、文学、建筑和一些近期的畅销书。
老板是一个偏爱文学的人,所以这里的文学书和大书店里看到的不太一样,都是一些偏小众或是偏冷门的书籍。所以店主常常会充当顾客的书籍推荐员。也因为这样,很多喜欢阅读却又无从下手的人,得到了店主的帮助,从而成为了光舍的忠实会员。定期或不定期的来这里逛逛,入手一些有价值的旧书或新书。我就在这里买到过一本维吉尔的《牧歌》,拉丁文版的,但并不是旧书,只是没有人对这样的书感兴趣,所以放了很久无人问津。
因此这个位于巷陌的小书店也因为购书者太少,没有其他更多的收入来源,变得难以为继,正面临倒闭。这也许是很多实体书店普遍的宿命吧。仅仅是卖书、卖咖啡,很难支撑一间实体书店长期的生存。像新华书店这样历史悠久的国营企业尚且可以获得财政支持,一些具有全新管理理念的现代书店会通过售卖文创产品得以存活下来,而像这样子的小店就很难了。因为地方小,所以进入书店的书必须是有所取舍的,所以无法满足所有购书人的需求,也就没法要求进来这里的人都能买书。
曾经看过一篇关于京东是如何发展壮大的文章,就说到京东最初也卖书,可是仅仅卖书并不能让它存活下去。所以卖书只是一个吸引人们走进来的方式,而最后让京东活下去的是,售卖各种商品。诚品书店、亚马逊、当当,也都如此。
光舍是很多老读者心中的伊甸园和安全区,所以老读者们为了能帮助它撑下去,往店里充值,向外界推荐…… 就是希望自己微小的努力能帮它多撑一段时间。不过好在光舍现在也在努力寻求出路,把从前不愿意经营的项目也重新提上议程了。现在的光舍怎么样了,我不知道。疫情过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过那里,不敢再走进巷子里去看了,生怕哪一次走到那里,发现已经人去楼空,光舍不在。
图片源自光舍books,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