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散记(1)

作者: 9e3a63502d76 | 来源:发表于2018-02-14 15:56 被阅读166次

    1 、泡面
    问:冬天的泡面好吃还是夏天的好吃?
    答:冬天。因为冬天的油包会凝结,可以一下子全部挤出来。
    将一块光亮的油脂从酱包中轻轻推出来,而不是弄得满手残留,人就已经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了。

    2 、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
    在菲茨杰拉德生前,《了不起的盖茨比》并未大卖,而他也一直觉得自己是“文学的妓女”,奉海明威为文学的天才。直到他死后,《了不起的盖茨比》才成为文学名著。同时,海明威也在之前“过高”的评价之下渐渐走回常规。呵,人生啊。

    3、旧书店
    聊到《孟子》,被图兄推荐了一位作者,结果点进主页一看,映入眼帘的却是“复旦旧书店”几个字。一下子想起住在政肃路附近那些日子,每日出来吃一顿沙县小吃,然后便可在那家旧书店里徘徊几许。现在箱子里还放着那本1973年出版的《家》呢,啧啧,这话说起来颇有种品“82年的拉菲”之感。

    4、文言文与英语
    读《管锥篇》中讲《诗》的章节,发现钱老很喜欢用英文做注释,如“是故言其作用(purpose and function),风者,风谏也……” 以文言文书写的文章突然用到英语和其他拉丁语系语言做注释,颇有种新奇感。但仔细想想,这正是汉语的缺点所在——在精确性的表达上,汉语是不如拉丁语系的诸多语言的,(貌似在这方面法语更胜一筹?)然而,这也是汉语在文学表达上的优势所在——精确的表达反而会让文学作品少了很多想象的空间。这点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对比上更为明显,简而言之,用来表达的工具越是精确具体,留给人类想象的空间就会越少,而人是活在自己想象当中的生物,单纯被动的接纳信息是不会带来快感的。

    5、君士坦丁十一世和崇祯皇帝
    读《1453》,感觉这两皇帝实在很像——同为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又同样接下一个烂摊子,同样地励精图治,同样地身死名灭,甚至于,连外族入侵这一点都是类似的。说起来,比起夏桀商纣以及诸多后主之流,这种“努力过却又失败了”的皇帝更让人叹息呢。(脑海中莫名浮现出《康熙王朝》里明叔掷地有声的训斥:“崇祯皇帝吊死在那煤山上,才几年呐!那棵歪脖子树,还长在那儿呢!”)

    6、风格烙印
    读摩诘诗,看到“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不由得感叹摩诘用词之妙,每个字都是再浅显不过,可连起来却有种浑然天成之感。这种风格烙印实在太深,不由让人心向往之。但话说回来,诗歌靠天才,真是不假,读了王维杜甫的五律之后,就连好些七律都会觉得冗杂,只因五律字数少,如果用了生词未免不够简洁,用花月春江之类的东西又随时可能烂俗,要写好实在不是技法本身能呈现的。我爱芭蕉,大抵也是如此,俳句字数更少,若内心没有一个浩瀚的宇宙,又如何才能让其中一两星光射出就吸引人?

    7、物极必反
    看《琅琊榜2》,跟朋友吐槽里面的设定不严谨,明明是南北朝范的历史背景,突然冒出个内阁出来。要知道,前一部《琅琊榜》可还没有这个玩意儿啊。内阁制度真正完善还是明朝,话说朱元璋那叫一个厉害,一直强调皇权,坚决抵制宰相制度,他自己也是够厉害,杀了那么多大臣,政务自己干,还干得有模有样。可是老朱家后人不争气啊,深宫养出来的孩子,哪里能干那么多政务,所以就设了内阁,渐渐就发展成了帝国政治中心,最后他奶奶的内阁首辅把六部压在脚下,权力反倒比宰相还大了。老朱要是地下有知,怕是要一口老血吐出来。

    8、30亿和3000年
    春运到了,坐火车的人次预估是可怕的30亿,身为这30亿之一,不能不有所感。常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不然,中国人的信仰早在3000年前周公的时代就确立了,那就是家庭,或者说家族。儒家说“父母在,不远游”,还有所谓孝的概念,都是给“家庭”这个信仰附加的信条啊。乃至于被中国人工具化的佛教,主要是干嘛的?求子、祈福、超度,分别是为了未来的、现在的、过去的“家”,本质上也是“家庭”信仰的一部分,这么说貌似有点对不起佛教徒哈,不过当年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学到的那些佛学,现在又有几人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戊戌散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an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