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比试饭量是大人们的游戏,小孩子们是肯定捞不着参加的。
那时候,春冬两闲没事的人们,成天猫在家里,自然伙食也要比农忙的时候差一点,不用干活,吃饱就行。这时候,人们就盼着户家或者队里有事用工,比如说脱坯盖房、挖壕挑沟什么的,虽说干活累点,但是可以敞开肚皮吃顿好的。即使是吃窝头也会多出两样下饭菜。
经过人们在多个场合比试,村里最能吃的人叫杨木。传说,他能一顿吃十个窝头(一般人就吃两个)。有一次村里冬天挖沟,队里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改善伙食让大家吃了一顿馒头,杨木竟然吃了一扁担。就是伙房刚蒸出的刀切馒头,单个摆开,两米来长的扁担摆满了,最后他全部吃掉。
于是杨木得了一个饭桶的外号。
饭桶杨木打赌但是杨木这个外号仅仅限于说他的饭量,人品是好的,干活也不含糊,一个人抵得过三四个人。盖房垒土坯,别人只能搬动一块,他却三块一起搬,能装三百斤粮食的麻袋,全村只有他能一个人搬起来。人也特别勤快、干活从不偷懒。所以尽管他吃的多,但是谁家有事总要喊他去,吃饭的时候还担心他吃不饱,劝他多吃点。
有一次打赌,我真正见识了杨木的饭量。
一个冬天的上午,村里来了一个卖油条的。那时候农村买油条基本上是走亲戚用的,而且亲戚带来了油条也不舍得吃,非要等到油条干得硬梆梆的才舍得吃。
那天卖油条的是个小伙子,进村之后没多少买主,他便放好自行车和人们聊起了闲天。聊了半天后,人们问他:看你不着急,油条卖的差不多了吧?
嗯,还有三斤多,不着急了。
这时候杨木搭话了:是不多了,还不够我一顿。
卖油条的不屑地说:你家没养牛吧?你如果能把这些一顿都吃上,我就当白送给你了;如果你吃不了,那你就都买了,行不行?
杨木说,那咋不行。
大伙一看有戏看,都吵吵着要做见证人。
饭桶杨木打赌当时的农村特别讲信用,即便是没有什么文字合同,说出来了,就要照办。
在大家的见证下,卖油条的胸有成竹的称了称,还剩三斤二两。因为他觉得有数,当时人们的饭量,尽管肚子里没有油水,一般就是吃半斤,饭量再大,一斤半也就到头了。
杨木撸起袖子,开始用手拿着油条往嘴里塞,周围的人都流着口水在一边看着。
吃到一斤的时候,卖油条的小伙子还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可是到了吃完二斤,他的手心里开始冒汗了,不住的搓手。
二斤半进去了,看出杨木有点吃撑的样子了。但是他依然抓起油条往嘴里送。直到三斤二两全部吃进去,才在衣服上擦擦手上的油,看着大伙。
大伙惊奇的鼓掌,卖油条的有点傻眼了:太意外了。
愿赌服输,没办法,正在卖油条小伙垂头丧气的拾掇好杆秤准备走的时候,杨木叫住了他说:你也不容易,我不能白吃你的油条,既然你输了,那你算半价卖给我吧。说着从兜里摸出八角钱扔到油条筐里。
网友评论